文/農業經營處
基因改造科技是近三十年來最為醒目的農業創新技術,至於何謂基因改造,《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三條,對基因改造的定義為:「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
利用基因改造技術所創造出的基改作物,在目前已擁有全球耕地十分之一的種植面積。基因改造作物的研發是用基因改造技術的操作,在試管中把非常微小的一段遺傳密碼殖入農作物的細胞核,然後再用組織培養的方式,讓細胞分化長成一株農作物。這個方式與傳統植物育種最大的不同在於,基改技術可以把動物、細菌的基因轉入農作物,讓農作物表現出動物或細菌的某種成分。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發布2014年全球基因改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約1.8億公頃,主要是黃豆、玉米、棉花與油菜等四大作物。基因改造作物種植面積排在前五位的國家是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依轉殖特性而分,以抗除草劑(58.1%)、抗蟲(13.8%)、多抗(除草劑與蟲)(28.1%)為主。
基改作物可能有包括「增強作物抵抗力、適應惡劣耕作條件、增加作物產量、改良作物營養成分、改善食物外觀、味道或口感及改變作物特性」等優點。然而基改卻也是爭論最多的科技,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國際上沒有統一說法,且現今科學界對基因改造食物進行之安全性研究尚無法有效評估人類幾十年進食基因改造食物的風險、轉基因食物是否會產生毒素、是否可通過DNA蛋白質過敏反應、是否影響抗生素耐性等方面。
除此之外,因非基改作物之轉殖特性多以抗除草劑為主,因此在種植時,反而容易出現過度使用農藥除草,造成農產品恐有農藥殘留的疑慮。
台大農藝系郭華仁教授指出基改食品雖然經過政府的把關,基本上對一般人較無短期的影響,然而還是有三種人需要注意,即發育中的學童、容易發生過敏的人,以及素食者。實際上國人吃下基改黃豆的情形遠比亞洲其他國家人民要高很多。日、韓、中國雖然也進口許多基改黃豆當沙拉油原料以及飼料,但人吃的由國內自行種植,不夠的才進口食品級非基改豆補充。然而我國人吃下的除了一成是進口的食品級非基改豆外,全都是選自油料以及飼料用大宗基改黃豆,品質實在是無法與食品級者相比擬。
至於,一般民眾該如何購買非基改作物,可參考下列3原則:
1. 選擇本土農產品
台灣目前尚未核准商業種植基改作物,本土農產品不應含有基改成份。(雖未核准基改作物商業種植,卻允許學術研究的田間試驗栽種基改作物,恐有基改作物外流之可能。)
2. 購買本土生產之黃豆
台灣目前核准進口的基改食品原料只有黃豆及玉米,購買相關產品請選擇標示「非基改」的產品。但我國規定進口之非基因改造黃豆或玉米,若因採收、儲運或其他因素摻雜有基因改造之黃豆或玉米未超過百分之五,且此等摻雜非屬有意摻入者,得視為非基因改造黃豆或玉米,故選擇購買本土生產之黃豆最能避免買到基改豆。
3. 選擇本國生產原料及加工之有機農產品
同上,採用國外進口有機非基改黃豆及玉米所製造之產品,有可能參雜最多5%之基改作物,因此,即使宣稱利用進口有機非基改原料加工之農產品,仍有食用到基改作物之隱憂。而我國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基準規定,有機農產品不得使用基改之種子或種苗,因此只要獲得國內有機認證,並於國內生產加工之產品都不應該含有基改成份。
本處生產之有機農產品全都是摒除農藥、化學肥料、基因改造作物、植物生長調節劑等非天然物質的使用,並獲得國內有機認證機構MOA(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之認證。至於台糖自產之非基改黃豆,則是採用國內育成之品種,並經台糖研究所參考衛福部基因改造食品檢驗方法,專業檢測試驗台糖自產之非基改黃豆確為非基因改造品種,及SGS 310+1項農藥殘留檢測合格,提供國人安全無虞的米糧蔬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