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資訊補給站-自動駕駛ING•交通不NG


10月號 2019 Oct
資訊補給站-自動駕駛ING•交通不NG
作者/資訊處 黃柏源
 
一開始先針對此新興科技「Autopilot自動駕駛」一詞做說明,並分析目前產業環境的現況。文中不涉及艱深難懂的技術原理,直接剖析未來科技的生活應用,列舉出哪些正在上演著改變你我生活的實際情境。這些不是電影情節,而是在真實生活中所呈現的一角。
 
什麼是Autopilot自動駕駛?
Autopilot(自動駕駛)在維基百科的定義:是一種經由機械、電子儀器、液壓系統、陀螺儀等,做出無人操控的自動化駕駛。另外對「自動駕駛汽車」的解釋是:又稱無人駕駛汽車、電腦駕駛汽車或輪式移動機器人,為一種運輸動力的無人地面載具。作為自動化載具,自動駕駛汽車不需要人類操作即能感測其環境及導航。
自動駕駛汽車(以下簡稱無人車)能以雷達、光學雷達、GPS及電腦視覺等技術感測其環境。先進的控制系統能將感測資料轉換成適當的導航道路,以及障礙與相關標誌。根據定義,無人車能透過感測輸入的資料,更新其地圖資訊,讓交通工具可以持續追蹤其位置。
 
自動駕駛等級
SAE(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將自動駕駛等級區分為0~5級。等級0無自動化、等級1駕駛輔助、等級2部分自動、等級3有條件自動、等級4高度自動、等級5完全自動。其中等級0~2需要人類監控駕駛環境;而等級3~5則交由系統監控。
因此有人戲稱,等級1是釋放你的手或腳;等級2是釋放你的手和腳;等級3是釋放你的腦;等級4是有條件釋放全身;等級5是無條件釋放全身。各等級詳細定義請參考下表:
表1.SAE J3016 自動駕駛等級
 
表1.SAE J3016 自動駕駛等級 資料來源:SAE International(2018)
 
自動駕駛之應用領域
雖然離無人車普及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各國已經陸續可見無人車的身影,且不提美國,歐洲與中國都加入這場技術競逐,各式無人車已進入道路實測。下面各小節分別說明目前自動駕駛的一些應用進展。
 
1. 無人公共運輸
全臺首部智慧無人駕駛小巴正式亮相,在高雄展示上路。2017年10月高雄主辦「生態交通全球盛典」(EcoMobility World Festival),規劃在哈瑪星打造生態交通示範區,讓居民和遊客體驗各種綠色運輸及參與社區活動。在臺灣科技業者7StarLake牽線下,引進15人座無人駕駛小巴「艾爾馬(ARMA)」作接駁展示。(陳昊安,2017)

儘管困難重重,第一台國產自動駕駛無人小巴問世了,順利在桃園農博展覽(2018年4月)上路,40天跑了660趟,除突發狀況需人為介入外,已可全程自動沿特定路線行駛,臺灣無人車產業終於跨出了關鍵第一步。(王若樸,2018)
2. 自駕卡車應用
就在2016年10月Uber公司旗下的Otto自動駕駛卡車完成了首次商業貨運,一輛18輪的卡車載著5萬瓶百威啤酒,在行駛的過程中,行走的路線和車速與人類駕駛的狀況下並沒有太大差別,這是全球首次由自動駕駛卡車完成的商業貨運。Otto的自動駕駛卡車由富豪(VOLVO)卡車改裝,配上了數十個鏡頭和大量感應器,該公司已經擁有5台自動駕駛卡車,其中1台在一個人類駕駛員的陪同下,完成了100英里的行程,目前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都需要人類駕駛員參與,以便於在遇到緊急狀況時,能夠及時控制汽車。(Linli, 2016) 
3. 自駕計程車服務
世界第一部「自駕計程車」在新加坡首度展開載客服務(2016年8月25日)。包括 Google 與VOLVO等多家企業,都已在公路上測試無人自駕車多年,但新創公司「nuTonomy」表示,他們將是首個能提供上路載客服務車的Uber。(中央社,2016)
就在2016年8月底,Uber邀請部分消費者到匹茲堡郊區,用手機進行無人駕駛出租打車呼叫測試。Uber的匹茲堡無人駕駛車隊並不會脫離人的監控,司機仍然會暫時坐在駕駛位進行監督。其無人駕駛汽車由VOLVO XC90運動型多用途車改造而成,配備了多種傳感器,如攝影頭、雷射雷達及GPS接收器。Uber與VOLVO 2016年年初達成了一項3億美元的合作計畫—共同開發全自動無人駕駛出租車,並預計在2021年正式上路。(宇多田,2016)
 
自動駕駛之法律與社會議題
自動駕駛的出現,讓目前交通問題的技術解決方案浮現,但是以過去的法律來看新科技卻面臨到處碰壁的狀況。各國政府法規要求不同,且未開放的情況下,自動駕駛產業仍需模索一段很長的時間。還有,目前社會接受度仍待提升,是因為新聞報導中出現試驗中的無人車意外事故,讓人們還無法全面接受這樣偶爾會出現意外的新科技。有風險的新科技,也是各國在修訂法規時,抱持審慎心態而緩慢延滯不前的原因之一。當然,除了法規無法跟上腳步外,未來要面臨的(提早到來的)人口失業社會問題,也未得到答案。
 
無人車真正發展到等級5就不需要司機的存在了。這是Google Waymo公司過去一直想追求的終極目標;而Uber只是將目標分階段達成,先做有配司機的共享計程車暫時過渡,最後自駕計程車就不再需要司機了。無人卡車也有著相同的問題待解決,卡車司機也是龐大的一群勞動人口。這分屬兩個產業的失業問題,卻都跟自動駕駛產業扯上了關係。工業化4.0與物聯網的時代來臨,未來的智慧工廠將有部分工作機會被機器人所取代;無人車出現後,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也即將面臨改變。無人車過去10年在等待技術解決方案,在未來10年要尋求的可能是人口就業方案。
 
結語
自動駕駛系統需要的技術領域橫跨汽車、機械、電子與資通訊等產業,這些技術需求所構成的供應鏈市場,足以形成一個龐大且完整的自動駕駛產業。而且這個新興產業不是單獨存在的,它還延伸影響到其他產業的既有產品服務。傳統汽車產業能無視這項自動駕駛新科技嗎?答案是不行。不只許多新興科技公司搶食自動駕駛大餅,而傳統汽車業害怕失去領先地位,也在想辧法要做車輛升級,找到適合自己的應用場景,做不同自駕等級的設計。之所以有那麼科技公司投入是因為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與車聯網這些原先的技術與自駕系統產生了交集,每個人都從中找到各自的著力點,也催生更多的新創業者投入,就這樣加速了自動駕駛產業的發展速度。這塊產業大餅在擁有軟硬體厚實力的臺灣科技業者眼中,同樣也不能缺席。

自動駕駛

參考文獻
1. Linli(2016年10月26日)。Otto 自動駕駛卡車完成首次商業貨運。TechNews 科技新報。取自 https://technews.tw/2016/10/26/ubers-self-driving-truck-company-just-completed-its-first-shipment-50000-cans-of-budweiser/
2. 中央社(2016年8月25日)。無人計程車載客,新加坡上路。TechNews 科技新報。取自 http://technews.tw/2016/08/25/nutonomy-self-driving-taxi/
3. 王若樸(2018年7月28日)。臺灣自駕車產業關鍵一步,首輛國產自動駕駛小巴誕生。iThome。取自 https://www.ithome.com.tw/people/124729
4. 宇多田(2016年8月18日)。一日三個重磅消息!Uber無人駕駛出租車隊月底正式亮相,將成為里程碑。36氪。取自 https://36kr.com/p/5051420
5. 陳昊安(2017)。自動駕駛時代要來了嗎?。禪天下,(143),64-70。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畜產3.0!東海豐園區新創落成

專題報導

糖情outlook

專欄

業務特寫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