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說火車の人〉相看兩不厭,唯有五分車


10月號 2020 Oct
封面故事-〈說火車の人〉相看兩不厭,唯有五分車
長輩們總說他們可以追上火車,我們就來辦個賽跑看看

文、圖/許乃懿
 
糖廠小火車,俗稱五分車,縱橫中南部,奔馳冬春間,一直是我的最愛。顧名思義,五分車就是比較小巧可愛,加上與周遭沒有繁雜的隔離,更且所有人員無論司機車長、或是平交道看柵工、站長總是和藹可親,自然給人親切溫馨的感覺,這是五分車給人的最初印象。不過火車雖小,可是力大無窮,經常拉著五六十節的車廂前進,有時更多,我曾遇到84節的,所以也同時又深具震撼力。
 
小火車的慢,也是一絕。因為速度慢,所以有各種傳說,比方跳車、抽甘蔗、追火車。有時候慢,並不是因為火車的關係,可能是採收甘蔗出現狀況,只好在蔗埕等候甘蔗到來。可是如果你欺它很慢,以為可以很容易追上,卻又不然。我們從96年起就每年辦理鐵馬追火車活動,假如像我們的長輩們所說的他們可以跑步追上火車,那我們騎腳踏車應該更容易追上才對,結果事實上是追不上的;就算開車,只要稍有狀況,就只能眼睜睜看著火車跑掉。當然,也因為火車跑得慢,加上班次不多,為了提高拍照效率,而有了追火車的攝影型態產生,這也是「玩」糖鐵特有的作戰模式。
 
五分車有時刻表,但經常是參考用,有時候等了老半天,火車就是不來,甚至忽然因為某些狀況,今天就停開了、工廠也停工。相反的,有時一下子就兩班車接連而來,特別是以前有濾泥車的時候,濾泥車跑得比原料車快,常常就愈追愈近,甚至就快要貼到前車的屁股了,但也沒看到因此發生意外。在南北線還在跑的時候,有時對向來車誤點嚴重,而同方向後面的車又陸續到達,於是車站股道都停滿,還停到車站外面線路上,好不容易對向車終於到達,於是連續好幾班車又陸續開車,在臺灣這也是糖鐵特有的景象。

 
車輛、線路演變 象徵糖業的文化路徑
 
不同的糖廠有不同的火車,有德馬B、德馬A、日立、溪州、順風等,即使德馬B或日立,也有不同的樣貌或塗裝,像是斗六的紫色V字帶,麻豆的紅色德馬,屏總的日立、溪州不易區別,看到特定的車輛,大致就可知道它是哪個糖廠的。而不同糖廠對甘蔗的轉裝方式也有不同,最常見的是高台式,其次是背載式,比較少見的則是轉裝機式(溪湖、新營)、以及只用於南州的抓蔗機。本來各廠都有掛守車,後來多數廠都廢掉守車,只有少數如屏東、南州、北港、溪湖等堅持到最後;溪湖的守車特別,車頂上一根長長的紅色警示非常醒目。
 
為了載運不同物品,有如甘蔗車、蔗箱車,糖蜜車、低邊車、篷車、守車等不同的車輛,也有連結五分車與臺鐵大車的連結車、道班工搭乘的機動道班車、搶修出勤的搶修車(救援車)、長官巡視所乘的巡道車、載飼料的飼料車、窄軌鐵道很少見的砸道機、除草用的除草機或除草劑噴灑車,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從火車的樣貌也可反映製糖的各項原料、物料所需,各種產物、廢料的產生,以及台糖其他多元化經營,還有前述物資的動向,而這也正是糖業的文化路徑。
車輛以外,橋樑也是重要而多變的目標,像最長的北港溪橋,多重變化的虎尾鐵橋,與公路併用的西港大橋,最像臺鐵的牛稠溪橋,與公路共構橋墩的厚生橋(義竹-岸內間),雙線的舊濁水溪橋等。車站或旗站當然也充滿驚奇,如斗南站、鹽水站、蒜頭站、西湖站、牛斗山站、新營廠前站、東太子宮站、西太子宮站、果毅後旗站、長短樹信號所,以及當年搖搖欲墜的烏樹林站等。
 
平交道也是一大奇蹟,市區內,像虎尾、新營、屏東三大總廠都有一連串長長的路段和平交道,行人車輛有時也就開上軌道,或堵住路線、或跟火車爭道,說是危險,卻也是特有風情。到了郊外更有趣,像虎尾的「過三關」先生,一人看守三個平交道,每天追火車顧守。來到更邊陲地帶則沒人看守,車長必須先下車到路口指揮,然後再跳上車前進;當然,如果想比較精準地知道列車的動向,向這些看柵工詢問最妥當,因此他們也是情報中心。


糖鐵處處是驚喜,處處可見智慧結晶
 
奔馳南北線,是幾乎每位司機、車長所最津津樂道的事,也是我們追火車最過癮的行程。會經過無數的橋樑、車站、旗站、糖廠,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景色,也會遇到不同的火車,每每令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比起原料線的單一性,南北線可說是多元多變化。如果有閒暇,則跟司機、車長或車站的員工聊天,聽聽他們的有趣經歷、英勇事蹟和苦水;如果剛好有什麼水果點心,他們總是毫不吝嗇的跟我們分享,然後等到火車來了或是可以開車了,才又各自上路,繼續追逐。當時便利超商還不普及的時候,我們可以放棄某段路的追車,先去吃個東西,可是鐵道員可不能下車,必須繼續開車,有時長途跋涉可能需要兩三天才回到家,吃喝拉撒睡都在車上,真的很難想像。
我認為糖鐵可比擬成中華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處處是驚喜,處處可見智慧結晶。在人力物力維艱的情況下能夠長期經營,為我國創造可觀的外匯,真的令人敬佩。而他的火車小巧可愛,人員和藹可親,讓人容易親近;他的負載任重道遠,路線錯綜複雜,又像是個大巨人。所以五分車絕對不是只有五分的小火車,他是偉大的窄軌鐵路。
 
雖然現在絕大部分的路線、車站、橋樑、建築、車輛、設施等都已廢除消失,不過還是有許多東西散見於各廠,如果能妥善整理、(動靜態)展示,配合適當的解說,應該是很有內涵的文化之旅。比方第一條營業線的布袋線,本身就有歷史價值,沿途車站也都還在,又有許多附屬設施,像鹽轉裝場、紙廠等,又是三軌區間,離太子宮也不遠,鹽水是個有不少景點的小鎮,如果只是做自行車道,豈不是暴殄天物?糖鐵車輛、文物的豐富性絕不輸臺鐵、林鐵,是否能組織成一個博物館做系統性的介紹,可以搭車、可以觀看、可以學習?最近福井食堂的135號巡道車很夯,四處巡迴演出,台糖也修復了152號巡道車,如果再重做一輛從前載蔗廂車去載甘蔗的背載式車輛,也可以載送152號到各地快閃演出,豈不妙哉?當然這些是我們鐵道愛好者的一些想法,無非是希望能夠好好活用這些資源,讓國人了解糖業與台糖的輝煌歷史,算是野人獻曝,敬請指教。
 

我是誰
 
許乃懿,執業於雲林縣的家庭醫學科醫師,也是一位資深的糖業鐵道愛好與研究者,平常與鐵道同好多所互動,廣受歡迎。著有《台灣糖鐵攬勝》等糖鐵相關著作,曾任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會長、常務理事、理事等職,現任監事以及亞太遺產暨旅遊鐵道組織(APHTRO)副主席。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

糖情Outlook

業務特寫

專題報導

專欄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