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專題報導-以宗教民俗做策展:談臺南市立美術館「宮廟展」的時代意義


4月號 2021 Apr
專題報導-以宗教民俗做策展:談臺南市立美術館「宮廟展」的時代意義

王振愷


近年來民間信仰與傳統宮廟藝術,以一種新發現的姿態進入了美術館白盒子的場域中,不過這樣的趨勢其實在歷史也有跡可循。回溯到1970年代的臺灣社會,當時文藝風潮因為鄉土文學論戰興起,瀰漫著回歸鄉土、走向民間的氛圍,《漢聲雜誌》與《雄獅美術》等雜誌開始對於民俗技藝進行考察,這也為1980年代末解嚴後的本土意識崛起奠定一個文化的基礎。


向民間交陪與學習

近年來文化藝術領域,又再次將民間的傳統信仰與民俗集結起來,碰撞出新一波的臺灣美學,其中在2018年《新活水雜誌》九月號中,就以「重回民間:當前衛藝術遇上民間信仰」為題,梳理了從展覽、設計、音樂與影像不同領域,對於民俗主題的再發現與再詮釋。

其中當代藝術領域就以龔卓軍策展的「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壟國際當代藝術節」做為代表,以宮廟文化中對於「友境、遶境」的民間集結思考,將過去在臺灣長期存在卻被忽略的精神地理學被提煉出來,也讓過去學院體制長期沿用西方理論與脈絡,而遠離民間社會,去進一步思考臺灣藝術的下一步。


「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中的傳統與前衛

將過去存在於廟宇與宗教場域的民俗技藝,透過當代藝術家以不同形式進行轉化與創作,其實也能在近期於臺南市立美術館的「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看見。展覽分為五大主題與展區:畫中有神、以文會神、形以傳神、敬之以儀與築廟起醮,所要對應的分別是廟宇中的樑枋壁畫、籤板符篆、立體神像、陣頭文化延伸的裝飾物件,以及以科技藝術搭建起的宮廟。

展區中都會以傳統廟宇的物件去對照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不管從造形上或是內容上的,進行傳統與當代前衛的互相對照,如以籤板符篆為例,在侯俊明大型創意籤詩《符籙蒐》作品也能看見其挪用形式,但內容上卻是非常當代新穎的語法;以立體神像的剪黏藝術為對應,黃逸民的《山寨》系列則利用回收利用的素材模擬此項傳統技術,拼貼成〈風轉〉、〈鳳尾〉、〈轉風〉等造形作品


除了這樣的當代轉譯創作,展覽中也將過去從廟宇文化而來的職人繪師如蔡草如、潘麗水,將他們放置在藝術史與美術館的架構底下,重新去思考他們的歷史定位與討論。這樣的討論其實也能接合到南美館另一個正在展出的「再現傳奇:洪通百歲紀念展」中,這位傳奇的畫家發跡於前面提及1970年代的鄉土回歸的藝文風潮,這位素人藝術家來自民間,這次展覽也特別將他的創作與所生活的南鯤鯓宮廟文化連結討論。


「起醮」裡的新獨立精神

特別要提及的是,在最後一個展間「築廟起醮—當代觀點的宮廟」中,由拼場藝術撞擊團隊集結跨領域創作者,在展間中以鷹架、霓虹燈管搭建出一個臨時性的神壇,他們要祭祀的是以鄭南榕為首,六位為爭取臺灣獨立願景而犧牲自焚的前輩,整理並展示他們的遺書、論述、剪報與相關田野記錄。

星叢散落在神壇周圍,中央是焚燒後的金紙爐具有紀念碑的象徵意義,通過當今錄影與錄音科技設備的民主化,加上臺灣政治的民主進程,「起醮」企圖為近未來的臺灣提出一個獨立的文化形式與儀式,整個展覽像是一個神明祭儀的數位大平台,提供給臺灣觀眾對於信仰的新啟發。


「起醮」展出現場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甜蜜事典‧台糖75鉅獻

專題報導

糖情Outlook

業務特寫

資訊補給站

專欄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