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小誌,很有事-我的特蒐誌(5)讓俗艷的民間美術躍上新舞台—漢聲雜誌


5月號 2021 May
封面故事—小誌,很有事-我的特蒐誌(5)讓俗艷的民間美術躍上新舞台—漢聲雜誌

文、圖/山米


說起《漢聲雜誌》或許很多人感到陌生,但對5、6年級生而言一定有些許印象,還記得我們國小、國中造訪圖書館,一定找得到《漢聲小百科》,這是由漢聲出版社發行的兒童刊物,陪伴許多人長知識的優良書籍。漢聲小百科將難懂的科學以「圖像化」、「科幻性」的視覺導入,每次不同的單元主題,讓艱澀的科學變得更生動活潑。80年代是漢聲出版社的黃金時期,位於臺北的小小辦公室,擠滿了文學、藝術、設計的工作者,也培育不少日後影響藝文界的專業人才。

 1978年「漢聲雜誌」第一期問世,雜誌主題一開始以臺灣當地民俗文化為主,後來內容延伸至大中華的民間美術。1988年漢聲雜誌編輯群首次到大陸尋找相關題材,便被多元的民族色彩給吸引,雜誌也越編越精彩,除在藝文界造成風潮更是獲獎連連。漢聲雜誌說過,如果將民俗下個簡單定義,就是以「人」為主體,當人們的生活產生的種種難題與體驗,經過無數的歷練與創造,就會產生所謂的文化,而民間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美術,就是創造文化的藝術推手。

1991後漢聲雜誌開始到北京、南京當地大學,以合作方式來專研民間美術,舉辦許多藝術特展深受好評,那時漢聲雜誌在臺灣早有影響力,在人文思想、視覺設計具備專業的執行團隊,因此將原不起眼的剪紙藝術、年畫創作、皮影戲、手工藝品發揚光大,讓原本看似俗艷的民間美術變得更有質感,也讓它們登上國際舞台,讓原本快消失的手工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90年代漢聲雜誌是許多藝文、設計工作者喜愛收藏的叢書,在那尚未數位化的時代,精美的文字編排與紙材多元運用,加上以傳統手工製書,讓每期刊物猶如藝術品,可惜經過時代變遷,研究民俗美術變得更加小眾,2014年漢聲雜誌不再推出新作品,也讓出版界少了一份值得收藏的叢書,成為藝文界的一個遺憾。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小誌,很有事

業務特寫

糖情Outlook

專欄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