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繽紛生活-到哪兒去洗澡?—南靖糖廠的公共空間與多元經驗


2月號 2022 Feb
繽紛生活-到哪兒去洗澡?—南靖糖廠的公共空間與多元經驗

溪州糖廠公共澡堂

▲大多數的糖廠皆有公共澡堂。圖為早年溪州糖廠浴室外觀

文/Hena Ma 、圖/台糖公司

編者按:本文作者Hena Ma是「台灣人台灣事」Podcast節目主持人,此文是她從國家藝術基金會補助其研究計畫所摘錄出來的文字,同時,她也將相關內容錄製成共5集的《廠內、廠外》系列於其所主持「台灣人台灣事」Podcast節目中播送。由於此文以南靖糖廠的公共澡堂作為觀察切入點,呈現糖廠內、外不同身分人們多元的公共空間體驗,使人一窺當年糖廠內外人們的生活面貌,可說是十分特別,故與讀者們分享。

不同人對相同的地方的記憶並不一定相同。糖廠作為勞動和生活的空間承載著許多台灣人的記憶,但並不是每一個人在這裡的所見所聞,對糖廠的印象都完全相同。一百多年前在嘉義建立的南靖糖廠,見證了台灣的經濟發展,更促進了地方發展,是一個結合在地不同政治、經濟以及社會資源,同時也是整合在地不同勞動群體的歷史空間。在這裡不同的人群經歷了哪些事?他們記得的又是什麼?


一樣的南靖糖廠,不一樣的生活記憶

在談論不同的生活經驗前,我先來說明南靖糖廠如何集結不同的人群在此。南靖糖廠在日治初期,1908年開建,1909年開工生產,算是台灣很早設立的糖廠之一。改由明治製糖接管後,糖廠開始擴張,當時在南靖和附近地區所設的供應農場有1,620甲之多,一年產量達45萬噸。戰後,南靖糖廠的產能曾達一日3,200噸,規模相當大。新式糖廠的設立,讓南靖附近的人口逐漸增加,也改變了在地的經濟活動,附近既有的人力開始投入甘蔗的種植,同時也發展出新的飲食、休閒娛樂場所和服務。在地的居民的生活和勞動模式開始改變,從原來依照氣候和季節進行的農務工作,改為成工廠員工輪休輪班的生活,或者成為配合糖廠的蔗農,季節性工人,或者搬運工。

因製糖產業而集結在此的人群相當的多元,他們擁有不少共同的記憶,蔗糖香味、火車、抽甘蔗等等;但是卻也因為每人與糖廠的連結方式不同,在糖廠的經驗和記憶並不會完全相同。在廠內的職員和廠外季節工人,蔗農,或附近居民所認知的糖廠不同。甚至同樣在糖廠宿舍生活的職員、員工和家屬,也會因為職務的劃分,性別、年齡的差異而有不一樣的生活經驗和記憶。


公共澡堂的使用 反映階級差異

就如南靖糖廠的公共澡堂,對許多在糖廠宿舍居住過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值得驕傲的現代化設施,也提供他們有別於廠外人的生活經驗。因為臺灣一直到1970年代只有一半的人家裡裝有自來水,更別說水龍頭打開就有熱水的設備,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洗熱水澡是件相當難得的事。但是糖廠內卻從日治時代起就有一個公共澡堂,所以這裡也是許多糖廠人念念不忘的空間。

澡堂的熱水來自製糖工廠,因為煮甘蔗汁的鍋子會產生高溫,最後需用冷水清洗降溫,這過程中所產生的熱水就能供大家使用。熱水主要引往公共澡堂,只要是糖廠職員或員工,以及他們的眷屬都可到澡堂洗澡,相當方便。南靖糖廠過去有六間澡堂,不僅分男湯、女湯,也分職員和員工的使用空間。澡堂並不收費,但設有管理員。平時管理員並不會嚴格查問每個人的身分,但若有人抱怨有外人(非糖廠人)進去使用,或者有職員抱怨員工進入他們的澡堂,管理員就會比較注意,那陣子對進出澡堂的人就管的比較嚴格。不過在糖廠工作的人並不是所有人都在公共澡堂洗澡。有些人是不願或無法在公共澡堂洗澡,會將熱水提回家洗。課長以上的主管宿舍裡,設有自己的衛浴,所以他們也較常在自家洗澡。此外,工廠內也有浴室,主要讓員工下班後使用,不過僅能淋浴。


廠內與廠外的區別與差異

從公共澡堂的使用規定以及不同的洗澡地點與方式,可看到兩個有趣的現象:

首先,公共澡堂屬於糖廠設施,也是糖廠人的福利。不過即使廠外設有圍牆、廠內外人的身分劃分清楚,但是圍牆內並不是個完全封閉的世界。尤其糖廠的公共福利設施保留了許多模糊的空間,讓廠外的附近居民也有機會使用。例如,外面居民到公共澡堂洗澡,到福利社購物,到糖廠學校裡看電影等等。模糊的規範讓外面居民有機會見識糖廠內的設施,但同時使用者身分的規定卻也讓廠內的人保有他們和廠外人的區別。

其次,即使同樣住在糖廠圍牆內的人,他們的生活空間,或者公共設施的使用也有階級劃分。從公共澡堂的例子來看,澡堂除了區分男女,也按照職務高低,劃分職員和員工的空間。此外,高階的主管則沒有進入公共澡堂的必要,因為自家中就有浴室。相形之下公共澡堂對於這些主管們來說,就不一定是印象深刻的糖廠生活經驗。另外還有工人在工廠內洗完再回家,或者農場員工或其他不住宿舍內的員工也無福享用洗熱水澡這樣的福利。

從在哪裡洗澡?如何洗澡?可看出糖廠內部身分和空間配置的相關性。職務高低的劃分也反映在宿舍規劃上:職員和員工宿舍分開住,主管宿舍有自己的衛浴設備,不需和其他人共用廁所,而且依照職位高低所分配到的宿舍大小也不同。在這樣的空間劃分下,生活經驗並不會完全相同。從南靖糖廠內,個人的洗澡經驗和空間設計這個日常生活的例子能看到,即便一起居住在宿舍裡的糖廠人,因為工作和生活方式並不相同,對糖廠的記憶和印象也不會完全一樣。製糖廠業和糖廠的設立讓不同人群的生命經驗在此交錯;來自不同地方、有不同背景、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在此又不同的經驗,也創造出自己對糖廠的記憶,甚至糖廠在他們生命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很不一樣。


結語:建立完整而多元糖廠紀錄 成為更多人的共享記憶

這個國家藝術基金會補助的研究計畫,除了訪問南靖糖廠的退休員工和職員,我也拜訪南靖國小的退休老師,曾在糖廠工作的臨時工和契約工以及糖廠員工的子女。主要的目的是紀錄下不同的人群在此生活的經驗與故事,他們記憶中的糖廠以及糖廠在他們生命中的意義,為糖廠建立一個更完整、更多元的記錄,讓台灣的糖業發展以及糖廠的運作不僅是台糖人專屬的回憶,而是能夠成為更多人共享的記憶。

除了廠內生活和空間分配,還有非正式員工(臨時工、契約工)對糖廠的記憶、女性工人的經驗和待遇、糖廠子女成長經驗的回憶,這些訪談的內容可以在線上節目Podcast《台灣人台灣事》https://anchor.fm/hena-ma聽到,歡迎大家收聽和指教。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福虎生豐 台糖垂涎年菜上桌!

業務特寫

糖情Outlook

專欄

專題報導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