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農業經營處 陳盈潔
臺灣耕地珍貴,依據農業部統計111年農耕土地面積78萬公頃,僅占臺灣總面積的21.5%,本公司以農立業,擁豐富的土地資源,自2000年起推動有機農法,進行有機水稻栽培,112年有機水稻驗證面積約88.8公頃,全期種植面積約128.1公頃,有機水稻不僅能夠為國人提供了安全健康的糧食,更是臺灣環境和水資源重要的守護者,讓我們來談談它們對水資源的貢獻吧!
涵養地下水源
水稻田像蓄水池一樣,可以作為水文循環的調節者,水稻根系的生長可以增強土壤滲透性,促進地下水再生,有助於維持地下水位的穩定,防止地層下陷、水土流失與因應乾旱的發生。此外,耕作期的水稻田在洪水期間也能調節水流,發揮阻水效應,減緩下游的排水洪峰流量,洪峰過後再慢慢流出水田,發揮重要的防洪功能,在休耕期,水稻田更像是水庫一樣,能夠儲存大量的暴雨洪水,減緩洪水對周邊地區的影響。
天然的環境調溫器
水稻田在調節氣溫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於水的蒸發,水稻田消耗環境中的熱量,從而減緩了氣溫的上升,這不僅有助於減緩地球暖化的影響,還能保護水稻免受高溫的傷害。依據農業部出版稻米達人大挑戰一書,夏天每公頃水稻田蓄水降溫效果,相當於2,600台家用冷氣機的功效,而在冬季,也有提高環境溫度的能力,冬天每公頃蓄水的水稻田,可以釋放出相當於5,000台電暖爐的可感熱流功率,有效地提高環境溫度,為周邊地區帶來了暖房效應,係天然的環境調溫器。
二氧化碳的捕手
有機水稻田不僅是食物的來源,還是空氣的淨化者,水稻生長過程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行使光合作用,將其轉化為有機物質,同時釋放氧氣,有助於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依據吳富春教授 2004 年以二氧化碳流通量模式估算,關渡地區水田之二氧化碳吸收量,第 1 期作每公頃水田每日約可吸收0.72公噸二氧化碳、第 2 期作約吸收 0.64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吸收臺北都會地區800輛公車行駛一公里所排放之二氧化碳。
結語
有機水稻田提供濕地生態系統,為各種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也達到蓄水、降溫、吸收二氧化碳量的功能,創造「生產、生活及生態三生合一」,本公司致力推廣有機農業,種植有機水稻,為臺灣朝向優質、安全的新農業發展共同努力,提供國人健康安全的糧食,亦帶動整體有機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