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繽紛生活-一座動態的戰史博物館—金門的前世今生


7月號 2024 Jul
繽紛生活-一座動態的戰史博物館—金門的前世今生

金門莒光樓夜景

文、圖/王振愷

2024年,新時代的轉捩點,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一部名為《金門》(Island in Between, 2023)的作品入圍最佳紀錄短片獎,讓這座歸屬於臺灣的島嶼站上國際舞台被看見。電影出自臺裔美籍導演江松長,他帶著攝影機游移在金門、臺灣、美國與中國之間,不斷將鏡頭望向自己,從本島人經驗重新反思過去國民政府建構出的國族敘事。

電影的一開頭,江松長導演如許多臺灣本島人帶著父母親來到金門旅遊,其中父親曾經抽中「金馬獎」來到金門戰地服役。影片還穿插著退伍軍人、中國配偶的訪問紀錄,呈現出部分在地人的觀點,也將旅行過程中所拍攝到的地景放入。他以父母爭取監護權的小孩比喻金門的身世,從多重的視角重新觀看她的歷史與現況,還有島民對於身份認同上的矛盾:和平統一、維持現狀、戰爭抵抗、主權獨立?

斷裂海上的前線最前線

金門,身處夾縫中的夾縫、邊界的最邊界、前線的最前線,戰爭的黑影持續在島嶼上空盤旋,新冷戰的二元對立從來沒有消弭過。近年來伴隨時代局勢,金門的影視與出版重新被受到關注,其中《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2022)一書中,作者何欣潔、李易安的一段文字為這座島嶼在戰後的處境,做了相當貼切的形容。

他們這樣寫道:「金門,就是一個這樣生猛有力、存在感十足的島嶼。它曾是共軍一度登陸、差點就能『解放台灣』,最後仍被國軍全數殲滅的古戰場;它亦曾承受共軍數百萬發砲彈攻擊,最後仍挺過戰爭,迎來勝利。過去七十年以來,歷史將這座大陸外海的小島熔鑄成一座冷戰要塞,而後又因『兩岸破冰』、台灣民主化的歷史進程急速融化,讓小島上的街道一度同時掛起五星旗與中華民國國旗,形成一地矛盾又嘈雜的風景……」。

金門,曾是牧馬場與鹽鄉

如果溯及金門自身的歷史,它不是一開始就與戰爭有著這麼緊密的牽連。金門古名為「浯州」,為一座新生的陸地島,最早在唐代牧馬監陳淵曾率眾於此,將金門改造成一座寬闊遼遠的牧馬場;五代十國閩王王審知將此墾植為漁鹽之鄉,從元代開始金門盛產白晶食鹽,內銷中國內陸,造就沙美老街萬商雲集,也使得金沙灣上鹽埕林立。金門的鹽業產業從開發到衰落,歷史橫跨超過一千年之久。

島嶼地基由花崗石片麻岩構成、更新層沈積土覆蓋其上,新舊交疊;島嶼位處亞熱帶季風區,氣候宜人使之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後期在軍事管制下低度開發,使得整體環境得到高密度的保護,大面積的植樹造林而有「海上公園」美譽。文化資產保存與自然資源保育的兩條軸線交會在金門島上,如果再以生態博物館的觀點觀之,可以說整座島嶼就是一座動態的戰史博物館,充斥著戰爭史蹟、穿孔彈痕、偉人塑像、紀念館與勒石碑訓。

滿是紀念物的博物島

我們可以從沿岸海濱到內陸聚落,都能望見滿是戰爭原址所遺留的戰事記憶,如古寧頭戰場區、太武山、雙口戰鬥村,或是向對岸喊話的馬山播音站、古寧頭播音牆,遙想著當年敵我對抗的各種情勢。戰事史蹟從地表延伸至地下,瓊林戰鬥村、金城民防坑道、翟山坑道、太武山擎天廳等景觀,建構出金門的地下堡壘,構築成這座島嶼的特殊風情。

在這座滿是紀念物、紀念碑、紀念館的島嶼上,來到當今已成為遊客來到金門必訪景點,如時間雕塑般讓人凝視、瞻仰、遙想,穿梭在不同的記憶段落中,紀念讓歷史成為動態狀態。但對於當地人來說,或許它們早已成為一種無所不在的文化場景、日常背景。究竟這些牽繫著戰地歷史的意圖性人造物,什麼時候創建?為何而建?如何建造?是誰創造的?又為誰而造呢?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古早冰,簡單不簡單!

糖情Outlook

專題報導

專欄

繽紛生活

資訊補給站

業務特寫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