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編輯部 整理
奢侈的糖,歷史的甜:解密臺南為何是製糖重鎮?
「全糖市」的由來:甜味的歷史淵源
臺南,數年前曾被網友戲稱為「全糖市」,因為臺南的飲食中多帶有甜味。然而,也有一種更具文青氣息的說法,將這股甜味稱作「臺南甜」,這種特有的甜味背後,其實有著深厚的歷史根源。
糖業重鎮:臺南的糖廍與「糖間」
首先,臺南向來是製糖業的重鎮。早在新式糖業興起之前,臺南的糖產量便佔全臺的40% 至50%。當時,臺南鄉間遍布糖廍(發音為「phōo」),而臺南府城市街道上,還有全臺唯一製作白糖的「糖間」,因此臺南可說是糖的主要產地。隨著糖業的蓬勃發展,創新甜品與加入甜味的飲食方式自然應運而生。
文化與奢侈品:甜味背後的身份象徵
此外,臺南府城自古以來就是臺灣的文化與經濟重心,而糖在早期是一種奢侈品,成為彰顯身分的象徵。相傳府城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尊貴地位,常在食物中多加糖,以一種「無聲的語言」向外地親友展示自己的富裕與文化底蘊,這也逐漸形塑了臺南甜味的飲食特色。雖然這種說法尚無確切的考證,但確實說明了糖在臺南生活中的普及與重要性。
南糖北米:臺南糖業的歷史重心
早期,臺灣以濁水溪為界,北部以稻米為主,南部則以糖業著稱,而臺南就是糖業發展的核心地區。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致力於糖業改革,並將其重點放在臺南,成立唯一的分局。隨後,糖務局總部也遷至臺南,這進一步確立了臺南在糖業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糖業現代化:臺南製糖會社的崛起
當時,日本政府推動「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殖民政策,將先進的機械製糖技術引入臺灣,並大力推動臺灣本地資本投入製糖產業現代化。自1902 年到1904 年,臺南地區成立了維新、新興、南昌、蔴荳、鹽水港、臺南等6 家臺資製糖會社,其中4 家位於臺南,進一步鞏固了臺南糖業重鎮的地位。
臺灣文化之母:糖業的歷史與榮耀
隨著日治政府的大力扶持,臺灣迅速成為稻米之外,另一個盛產糖的地區。1935 年,為彰顯其政績,臺灣總督府舉辦了「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博覽會糖業館入口處的大招牌上寫著「糖業是臺灣文化之母」,這也象徵了糖業在臺灣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四大製糖會社:臺南糖廠的歷史演變
隨著時代變遷,各大製糖會社陸續兼併,到了1943 年,臺南的9 座新式糖廠分別屬於臺灣製糖、明治、鹽水港、日糖興業等四大製糖株式會社。這些糖廠,隨著歷史與政策的演變,各自發展出獨特的風貌。下一篇〈新式製糖工場在臺南〉,將為您深入解析臺南的新式製糖工場的發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