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編輯部 整理
製糖技術精湛 成為日本皇室御用糖製造所
明治43 年(1910 年),東洋製糖在烏樹林設立了第二工場,也就是後來的烏樹林糖廠,然而在昭和2 年(1927 年)因東洋糖株式會社破產,烏樹林工場便被售予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由於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加上製糖技術精湛,烏樹林糖廠生產的砂糖,因其獨特的風味與高品質,深受日本皇室的青睞,被指定為「御用糖」,這是對烏樹林糖廠的肯定。
戰後轄有石灰場 興建臺灣最長空中鋼索道運送石灰
二戰結束後,臺灣糖業監理委員會第三區分會接收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所東亞礦業株式會社,改設「關子嶺石灰礦場」,之後劃烏樹林糖廠所轄。民國37 年(1948 年),各糖廠復工,因採石灰法製糖,石灰所需大增,於是興建從枕頭山頂礦場中心至仙草埔區間當時堪稱臺灣最長的空中鋼索道,解決了石灰運輸的問題。這不僅帶動了地方的經濟發展,也彰顯烏樹林糖廠在供給各廠石灰原料上的重要地位。
白河與曾文水庫的完工,使烏樹林糖廠元氣大傷
水利建設是農業發展的命脈。烏樹林糖廠所在的區域,也因著水利建設的推動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白河水庫與曾文水庫的完工,不僅增加了當地的灌溉面積,也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然而,卻使烏樹林糖廠原料區旱田急速水田化,尤其民國63 年(1974年) 曾文水庫的完工, 烏樹林廠約耕區79.22% 輪作田瞬間為兩期作田,使烏樹糖廠元氣大傷。
轉型求生機與臺灣蘭花王國的崛起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國際糖價的波動,糖業逐漸沒落。民國72 年(1983 年),烏樹林糖廠關閉了製糖業務。面對產業轉型的挑戰,烏樹林糖廠開始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民國78 年(1989 年),烏樹林糖廠設立精緻農業發展中心,開始培育蝴蝶蘭。經過多年的努力,烏樹林的蘭花產業逐漸發展壯大。民國92 年(2003 年),台糖公司成立精緻農業事業部,同年,臺南縣政府向台糖公司承租樹安農場,設立「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為臺灣的蘭花產業打造了一個嶄新的平台。
糖業遺址轉為文化、教育、觀光多功能休閒園區
除了蘭花產業,烏樹林糖廠也積極發展鐵道文化觀光。利用糖廠內保存完好的鐵道設施,烏樹林糖廠推出了五分車觀光列車,讓遊客可以重溫昔日糖鐵的風光。此外,糖廠周邊也規劃了許多綠地和休憩空間,成為民眾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烏樹林糖廠的百年發展歷程,是一部台灣產業發展的縮影。從糖業的興衰,到石灰產業的發展,再到蘭花產業的崛起,烏樹林糖廠不斷地適應時代的變遷,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如今,烏樹林糖廠已經成為一個集文化、觀光、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園區,更為地方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