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王振愷
聲音視覺是幾世代科學家與藝術家都持續開拓的領域,企圖透過各種媒介讓不可見的聲音可視化,近年來人工智慧(AI)就被許多藝術家與設計師加入在相關應用上,擴展其可能性。近期成大藝坊舉辦的「無限低語—陳昱榮個展」,藝術家陳昱榮的創作,就持續以獨立製作方式進行聲音、視覺與人工智慧間的跨媒介創作實驗。
從展名的「無限低語」出發,對我來說,「無限」具有歷史再生、循環的演進意義。當代生活情境似乎處於不斷重複、逆轉的狀態,在展覽論述裡陳昱榮引介保羅.高更經典畫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1897~1898)的世紀末背景,作為此次展覽的起手式。當時伴隨西方現代性發展來到極端,許多思想家與藝術家對於機械文明、工業化、理性進步展開批判。
此時的高更正經歷一場身心危機,面對死亡、病痛以及對於未來的焦慮,他選擇遠走歐洲、來到大溪地。在充滿綠意盎然的熱帶環境裡,他確立影響後世的綜合主義風格(Synthetism),以大膽的黑線、色塊表達潛伏於理性之下的原始野性,也勾劃出藝術家內心理想的烏托邦。
陳昱榮並非對於高更的畫作或是繪畫風格進行挪用,而是延續近現代藝術家所面對的歷史情境及其精神,試圖在面對新科技的當代,深切地重新探問人類的處境。他帶有人文關懷地回應亙古的「文明」(Civilization):過去並非未來的反面,而是一種生與滅的迴圈狀態。
關於「低語」(Whispering)之於陳昱榮的作品,讓我聯想到幾個層次:一是由OpenAI所開發的開源式自動語音辨識(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ASR)就叫做Whisper,這個神經網路模型可以進行語音辨識、翻譯與語音轉錄成文字等功能。透過AI的語音輔助,或許能想像近未來人類社會或許會回到巴別塔建造之前,一種語言統一的寰宇想像?
回返過去?—三件創作組構
此次個展由三件全新創作的影像裝置組構而成,進入展場一入眼簾的是五片聲光流動中的LED面板,投映的影像有時破碎、有時具象,細看會發現有中世紀教堂、現代摩天大樓等建築樣貌。此作品名為《回返》(The Revisit, 2025),創作概念源自於陳昱榮與ChatGPT討論「宇宙生成、生命初始」等議題,反饋的文本裡混雜有真實與虛構的描述。藝術家再以此為基礎,透過電腦演算、3D物理建模等圖像生成技術,從「微觀」到「巨集」設定量化參數,在反覆運算過程中產生這些圖像不規則的質變。
在《回返》的兩側,陳昱榮分別部署了一面三頻道的動態影像,以及一整排銅板與共振喇叭組構成的互動裝置,此作品是《聲紋流》(Alter Spectrogram, 2025),當中涵蓋有多感官的媒介轉化。陳昱榮將過往收集的弦樂聲響素材輸入至AI系統,透過人機對話、競奏,他將帶有即興的聲波記錄下來,接續透過雷射雕刻再現於銅板上。在展場內藉由共振喇叭重新釋放原始的頻率震動,達成聽覺-視覺-觸覺三個層次的轉化。
最後一件作品位在展場最深處,名為《字源擬態》(Pixel-Text, 2025)。陳昱榮同樣使用大型語言學習模組,強化語言在演算過程中的遞迴、延遲,進而不斷生成新的字元結構。這些符號無從指涉,顯現出破碎、不可讀,文字流隨著聲響波紋持續推進、流動。
「無限低語—陳昱榮個展」展場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