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繽紛生活-解缺工-勞動部瞄準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續留或重返職場


4月號 2025 Apr
繽紛生活-解缺工-勞動部瞄準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續留或重返職場

文/徐元直、圖/編輯部

我國人口少子化日趨嚴重,各行各業大喊缺工。為補足未來勞動力,勞動部現瞄準中高齡及高齡者族群,並訂下未來四年(2025年~2028年),每年增加12萬名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續留或重返職場的目標,簡言之,要增加48萬名勞動後備大軍。

我國新生兒數持續創低,估2040年後每年新生兒將跌破10萬人,且隨著最大出生潮的「五」、「六」年級生將陸續步入65歲的法定退休年齡,15到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估到2040年僅剩1,317萬人,較2024年的1,617萬人大減300萬人,平均每年將減少20萬人工作人口。

為補充工作年齡人口,勞動部一方面鼓勵婦女、中高齡重返職場,另方面則是促進高齡者亦能續留職場。總而言之,就是盡力延後勞工的退休年齡,以提高中高齡及高齡者勞參率。

勞保老年年金法定請領年齡為65歲,根據勞動部「中高齡及高齡者(45歲以上)勞動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勞工都太早退了。因此,勞動部盼中高齡能續留職場,不要太早退。

調查顯示,我45~64歲中高齡勞工約有76.9%尚未規劃退休年齡,但有23.1%中高齡勞工已規劃退休年齡。未規劃退休年齡的中高齡勞工平均希望的退休年齡,以及有規劃退休年齡的中高齡勞工平均規劃退休年齡皆約62~63歲。

其中,「45~54歲勞工」有八成四尚未規劃退休年齡,但希望62.1歲退休;有一成六已規劃退休時間,平均規劃退休年齡是60.6歲。

在「55~64歲勞工」則有六成三勞工尚未規劃退休年齡,但希望64.2歲退休。另有三成七勞工已規劃退休,平均規劃退休年齡是63.4歲。在「65歲以上勞工」逾半已規劃退休年齡。

中高齡勞工之所以會想早退,有可能在職場上面臨諸多困境有關。調查顯示,45~64歲勞工工作上無困擾者占六成八,有遭遇困擾者占31.8%。在可複選的情況下,中高齡年齡層遭遇困難皆以「薪資或福利不符期望」占比最高;居次者45~54歲勞工以「工作無發展前景或表現機會不多」為多、55~64歲則以「體力衰退難以負荷工作」為多。上述三大原因也是中高齡在職場上面臨困境。

勞動部統計顯示,我國2023年中高齡及高齡民間人口為1,122.9萬人,較2013年增加193.6萬人,增幅20.8%(整體15歲以上民間人口增58.1萬人或3%),其中45~64歲、65歲以上分別增6.2%及58%。再再顯示,我國勞動力人口持續向65歲以上者傾斜。

民間人口由勞動力及非勞動力組成。2023年中高齡及高齡勞動力510.3萬人,較2013年增加83.9萬人或19.7%,遠高於全體勞動力增49.8萬人或4.4%。其中45~64歲、65歲以上分別增16%及87.7%。

勞動部指出,2023 年45 ~ 64 歲、65 歲以上勞動力參與率分別為66.4% 及9.9% ,各為67 年(有統計以來)及81 年以來最高, 較2013 年分別上升5.6 及 1.6 個百分點。

但因近年來人口快速老化,因此65 歲以上民間人口10 年間增152.6 萬人或58%;至於45 ~ 64 歲民間人口僅增41 萬人或6.2%。而65 歲以上人口勞參率不到一成,致45 歲以上勞動力增長有限,致2023 年中高齡及高齡合計勞參率45.4%,反較2013 年下降0.5 個百分點。

若和2022 年相較,則45 ~ 64 歲、65 歲以上勞參率各年升0.9 及0.3 個百分點,合計則上升0.2 個百分點,為自2015 年至2020 年連續6 年下跌後轉呈連續3 年上升。

觀察2023 年45 ~ 64 歲者之勞參率,勞動部分析,亦呈隨年齡遞降,且呈明顯落差。其中45 ~ 49 歲仍達85.4%,至60 ~ 64 歲已降至40.6%,各年齡別相較2013 年升幅介於5.8 ~ 8.9 個百分點,惟綜計45 ~ 64 歲勞參率66.4%,僅較2013 年上升5.6 個百分點。

「我國50 歲以上勞參率低於主要國家」。勞動部官員分析,2023 年我國45 ~ 49 歲者勞參率為85.4%,與主要國家比較,高於美國(83.8%)、南韓(80.8%),而低於日本(89.4%)及新加坡(89.1%)。

惟我國50 歲以上各年齡組勞參率均低於各國,且差距隨年齡增長而擴大,其中65 歲以上者,我國勞參率為9.9%,遠低於南韓(38.3%)、新加坡(31.5%)、日本(25.7%)、美國(19.2%)。

為爭取中高齡留在職場,勞動部三箭齊發。第一支箭是僱用獎助。官員表示,為鼓勵雇主釋出更多僱用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工作機會, 勞動部提供每月最高發給1.3 萬元至1.5 萬元(部分工時每小時發給70 元至80 元),最長發給12 個月,最高18 萬元之僱用獎助鼓勵雇主進用失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勞工。

第二支箭是就業獎勵。對於離開職場連續達3 個月以上之年滿55 歲以上及依法退休者,經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推介穩定就業達90 日者,提供每人最高6 萬元之就業獎勵、部分工時最高3 萬元,鼓勵重返職場及再就業。

第三支箭是繼續僱用高齡者補助。繼續僱用屆齡退休勞工,勞動部提供雇主前6 個月補助每人每月1.3 萬元,第7 至18 個月補助每人每月1.5 萬5(部分工時每小時發給70 元至80 元),最高25.8 萬元之繼續僱用高齡者補助,促進經驗傳承與世代合作。

勞動部表示,上述作為都可以提高中高齡及高齡者勞參率。根據統計,2024 年勞動部計協助中高齡者及高齡者12.5 萬人就業。2024 年12 月中高齡者勞參率為67.46%、高齡者勞參率為9.93%,合計527.3 萬名勞動力,勞參率分別較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施行前(2020 年11 月)成長3.26 個百分點及0.81 個百分點,並增加44.6 萬名勞動力,顯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勞動情況正逐漸成長。

此外,為落實賴清德總統國家希望工程「雙就業、雙照顧」政策,勞動部除持續精進婦女職場支持方案。包括:針對想要重返職場的女性,提供再就業支持及職業技能培訓,預定2025 年至2028 年每年增加3.5 萬名婦女重返職場,以持續提高婦女的勞動參與率。

勞動部支持婦女就業主要有三大方面。第一,推動「婦女再就業計畫」促進就業措施。勞動部政務次長李健鴻表示,勞動部結合經濟部、衛生福利部及教育部等部會,針對因家庭因素退出勞動市場180日以上之婦女,訂定「婦女再就業計畫」,運用「自主訓練獎勵」、「再就業獎勵」及「雇主工時調整獎勵」等獎勵措施,鼓勵退離職場前已有專業技能之婦女能自主規劃訓練,提升求職所需工作職能,排除就業障礙;鼓勵雇主為兼顧家庭之婦女規劃彈性調整工時或部分工時職缺,透過工時調整建構友善職場,平衡工作與家庭照顧責任。

另為提升失(待)業女性之就業技能、培養第二專長,助其儘速重回職場,勞動部辦理多元類別的職業訓練課程。失(待)業女性可依自身職涯規劃及技能提升需求,選擇適合之課程參訓,並由政府補助80%或100%的訓練費用,如符合資格者還可申請職業訓練生活津貼,以減輕參訓期間的經濟負擔。

第二方面,持續提供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及補助。為營造友善育兒的職場環境,並鼓勵父母共同陪伴子女成長,就業保險提供6成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並自2021年7月1日起,另以公務預算加給2成育嬰留職停薪薪資補助,對於申請者來說,總共可領投保薪資的八成。

勞動部指出,2024年請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及薪資補助者計9.3萬餘人,其中男性請領比率由2021年之19.99%,提升至2024年為27.01%,成長三成五;六成津貼及二成薪資補助共核付143.8億餘元。

至於勞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之人數,相較「育嬰留職停薪實施辦法」修法前42個月同期,女性增加9%,男性增加64%;短期(少於6個月)之育嬰留職停薪申請人數,女性增加35%,男性增加156%。放寬育嬰留職停薪彈性後,男女申請人數皆有成長,而男性申請比率更從18%攀升至25%,成長三成八,已提升男性育兒比率。

李健鴻表示,目前正研議修正「就業保險法」,讓領滿6個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雙親,再增加各一個月薪資津貼,藉此增加男性申請育嬰留停的意願。勞動部初估約2.1萬餘人受惠。

官員解釋,這項研議中新措施,並非所有生育勞工,育嬰留停薪資補貼由六個月增加為七個月,事實上要領到第七個月薪資津貼,是有前提的,必須是雙親皆已領滿六個月育嬰留停薪資津貼,才會有第七個月薪資津貼。如此設計是為了鼓勵男性也能申請育嬰留停,分擔照顧責任。

第三方面是,推動企業參與員工子女托育。為建立友善育兒職場環境,勞動部提供經費補助鼓勵企業辦理托育服務,自今(2025)年起企業新興建托兒設施者,最高補助金額,由300萬元提高為500萬元。另持續針對企業已設置之托兒設施,每年最高補助50萬元;辦理居家式托育服務或受僱者子女送托於托兒服務機構者,每年最高補助60萬元。此外,勞動部亦積極透過說明會、網站等多元管道及免費入場輔導,提供企業後續設置協助。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食早起.吃早餐

糖情Outlook

專題報導

資訊補給站

專欄

業務特寫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