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首頁 > 活動資訊 > 公益活動

公益活動

【海埔新生地】一頁史 台糖開發鰲鼓溼地

2024-05-28
為增進經濟發展,增加土地資源 西德專家選定鰲鼓作為開墾地

民國45年(1956)期間,隨著農業用地飽和、人口增加及工商發展,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土地資源,於是邀請相關專家進行新竹、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地區之海埔地勘查。

民國51年(1962),政府將嘉義海埔地撥交台糖公司開發,同年9月,台糖公司成立「台灣糖業公司嘉義海埔地墾殖地」,進行相關調查、測量及規劃等工作。

民國52年(1963),聯合國派遣西德海埔地專家齊轍博士(Dr. Ing F.F Zitscher)來台協助,其調查報告中提及,嘉義海埔地範圍包含東石鄉鰲鼓村之鰲鼓墾區,其中面積約1,000公頃地勢較高,且北有北港溪淡水資源可利用、西側有外傘頂洲為屏障,灘地相對穩定,因此決議先行圍墾該1,000公頃土地。

台糖因財政壓力暫交省府開發 台糖再接手後從事農、漁、牧連鎖經營

嘉義海埔地於民國53年(1964)6月完成設計,同年11月開始施工,沿著北港溪南堤及六腳大排北堤向西延伸築堤,於民國54年(1965)5月共完成防潮堤 2.3公里,然而,由於國際糖價下跌,台糖公司財政壓力增加,後期工程難以繼續,因此民國55年(1966)7月,經濟部奉行政院令將嘉義海埔地未完成工程移交台灣省政府土地資源開發委員會繼續辦理。

從民國55年(1966)11月至民國57年(1968)9月,台灣省政府土地資源開發委員會完成後續圍堤工程,共8.2公里,加上本公司完成之2.3公里,總計10.5公里,並於期間陸續完成北港溪引水工程、環堤排水工程、防風林種植及主要道路工程。

由於海埔地土壤鹽分極高,必須以淡水洗鹽後方能種植作物,民國58年(1969)台糖公司成立墾殖場,隸屬嘉義總廠,進行水源、土壤分析、試種、造林、洗鹽等工作,其中試驗作物包含水稻、大麥、牧草、棉花及甘蔗;水產則包含淡水魚塭及鹹水蝦池。

民國61年(1972)3月台灣省政府土地資源開發委員會將嘉義海埔地交還予台糖公司,台糖公司於同年正式成立嘉義海埔地墾殖處,墾區規劃耕地約735公頃、魚塭約124公頃、畜牧用地約70公頃及公共用地約70公頃,從事農、漁、牧連鎖經營,利用畜養之豬糞增加魚池肥力,並以機械進行牧草種植,達到降低生產及飼養成本目標,為早期台灣海埔地開發利用之範例。

納莉風災後停種甘蔗 平地造林始成今日鰲鼓溼地

民國75年(1986)8月及9月因韋恩及艾貝兩颱風先後侵襲,造成堤防6處潰堤,海水淹沒墾區及附近民地,故海堤於76年(1987)修復後改為混凝土護坡保護,並於民國85年(1996)至89年(1990)期間辦理堤段加高工程。

民國91年(2002)納莉風災後墾區內停止種植甘蔗,台糖公司並配合政府平地造林計畫,於東石及鰲鼓地區開始造林工作。另因受區域性地盤下降影響,部分墾地已低於海平面,水不易排出,且舊有廢棄魚塭形成天然蓄水池,為許多鳥類的棲息地,成為現今鰲鼓溼地。

民國98年(2009)農委會公告「嘉義縣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664.48公頃,林務局於民國101年(2012)正式成立鰲鼓溼地平地森林公園,園區面積共計1,470公頃,內政部並於107年(2018)公告國家級重要濕地之512.1公頃,至今,嘉義海埔地是全台面積最大平地森林園區,同時具有濕地、沙洲、魚塭、造林地、農業區等多樣的生態環境與棲地型態,亦為候鳥的重要過冬區,鰲鼓濕地結合環境教育、遊憩和濕地保育,達到保護生態之目標。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