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地震活動與全球極端氣候頻繁發生,讓各國政府與人民開始深刻反省災難防範的重要性,這些自然災害無論是海嘯、颱風、乾旱、洪水,還是強烈地震,都不斷在挑戰人類的應對能力。特別是臺灣,作為環太平洋地震帶與熱帶氣候的交匯處,無論是極端氣候是地震災害,都為我們帶來深遠的影響。
地震頻發:從403花東大地震到0121嘉義大埔地震
以地震來說,這個年,似乎過得不太平靜。自114年1月21日嘉義大埔發生芮氏規模6.4的地震,對嘉義大埔、臺南市楠西、玉井、南化等地區造成影響;尤其是臺南市楠西區十多戶平房天花板、圍牆倒榻,有些則是樑柱皸裂,通報毀損數達196件,而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受傷人數達50人!自此之後,每隔1至2日就有感地震發生,甚至一日數起,直至1月30日止,主震加餘震已有38起顯著地震、96個小區域有感,合計134個地震!
其實在0121嘉義大埔地震發生的10個月之前,才發生過芮氏規模7.1的403花東大地震;該次地震造成18人罹難、1,155人受傷、37人留置及3人失聯,新北市、臺北市、臺中市、雲林縣、南投縣、臺南市紛有災情傳出,另有多棟房屋倒塌或半倒,許多道路、橋梁、維生管線、學校等基礎設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其中以臺灣東部的災情最為嚴重,中橫公路及蘇花公路、蘇花改均受地震影響而封閉。
這一年多以來地震頻仍的現象,不禁令人憂心忡忡;除了地震現象外,臺灣近年來受極端氣候影響所引發的風災與乾旱,也對我們造成嚴峻的挑戰。
極端氣候衝擊:從乾旱危機到強颱接連襲臺
過去8年,颱風幾乎是「過臺不入」,因而造成臺灣極端乾旱與水資源缺乏的危機,尤其以110、111這兩年較為嚴重,尤其是南部地區,諸多水庫水位都在低點,農業生產、民生用水與工業用水都受到威脅,政府也實施限水措施;然而,到了隔年,杜蘇芮於112年7月襲擊台灣,帶來強風和豪雨,造成了多處淹水和土石流,特別是在南部地區,影響了交通和基礎設施,更造成高雄地區高達900棵路樹倒塌;到了113年,更連續來了3個造成臺灣傷害的強烈颱風—凱米、山陀兒、康芮—凱米於113年7月24日登陸,為8年來首個強颱登陸臺灣,造成南部地區特別嚴重的降雨,部分地區降雨量達1343.5毫米,創下新紀錄,導致淹水和農業損失;山陀兒於113年10月3日登陸,造成高雄及屏東地區連續四天停班停課,創下歷史紀錄。該颱風的強風和降雨導致多處災害,造成至少15人受傷,並造成大量停電和交通中斷;康芮於113年10月31日登陸,成為台灣史上最晚登陸的強颱,暴風半徑達320公里,影響範圍廣泛,造成全台多地災情嚴重,估計造成2死、617人受傷,並導致95萬戶停電。
這些颱風的影響不僅限於人員傷亡,還包括基礎設施的損壞、農業損失以及長期的經濟影響。2024年特別是因為三個強颱的接連登陸,成為自97年以來最具破壞性的一年,顯示出氣候變遷對颱風活動的影響日益明顯。極端氣候與地震對人們造成的影響,特別顯著在以下幾個方面:
極端氣候造成的影響:生活、能源與健康挑戰
1、生活成本的上升:極端氣候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導致果菜價格上揚,據TVBS報導引用「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2021~2023年的臺灣,在乾旱的情況下,玉米、椪柑、冬瓜、柿子等蔬果的價格,比同期上漲1.17~2.4倍;而在極端降雨下,青蔥、洋蔥、芒果、芭樂等,則上漲1.1~4倍。綠色和平組織進一步指出,未來全球有87%稻米、36%小麥的產量將因「高溫威脅」而面臨乾旱風險,且風險指數從目前的1%,在2050年將上升至30%~50%。
2、能源消耗的增加:極端高溫的氣候會導致冷氣用電量激增,不僅電費支出增加,還可能面臨限電的風險。此外,極端氣候如颱風和暴雨的頻繁發生,會進一步影響了電力基礎設施的穩定性,造成供電中斷和經濟損失,尤其臺灣的能源需求主要來自於工業部門,特別是半導體產業,據專家預估,到2030年,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將消耗的電力將是整個紐西蘭的2倍,這對能源供應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3、健康威脅增加:高溫天氣增加中暑、熱衰竭的風險,特別是對老年人和慢性患者的威脅更大,此外,氣溫高低溫急驟的變化也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增加就醫的需求。
地震災害造成的影響:人員傷亡與基礎建設損毀
1、人員傷亡:地震通常會導致大量人員傷亡。以0403花蓮大地震為例,這次7.1級的地震造成至少18人死亡,超過1,100人受傷,並且有多人失踪。這種直接的生命損失對家庭和社區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痛。
2、財產損失:地震會對建築物和基礎設施造成嚴重損害,導致巨額的財產損失,包括住宅、商業設施及公共基礎設施。這些損失不僅影響個人和家庭的經濟狀況,也對地方經濟造成長期影響。
3、社會結構變化:地震後,社會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災後重建需要大量的社會資源和人力,這可能導致社區內部的合作與互助增強,但同時也可能因資源分配不均而引發社會緊張和衝突。此外,甚至會發生倖存者面臨著失業和經濟困難,不得已進入性產業,如日本311大地震後,一些女性倖存者為求生存,選擇進入性產業以維持生計,這反映了社會結構的變化與脆弱性。
4、心理健康影響:地震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災後,許多生還者可能會經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顯示,地震後的心理支持和輔導對於幫助受災者恢復正常生活至關重要。
5、基礎設施與服務中斷:地震會導致交通、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損壞,影響日常生活的運作並影響了救援和重建工作,這種基礎設施的中斷會對經濟活動和居民的生活質量造成直接影響。
臺灣的應對之道:防災策略與未來展望
面對日益頻繁且劇烈的極端氣候與地震的影響,防災工作就變得相當重要,以下是從不同層面來防災的重要性。
一、個人層面:防災知識與應急準備每個人都應該具備基本的防災知識與應急應對能力。家庭應定期進行防災演練,準備好必要的應急物資,如食物、水、急救包等,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災難。此外,民眾應了解災難來臨時的應對流程。
二、社會層面:防災設施與基礎建設
政府應加強防災設施與基礎建設並加以維護,如強化建物的抗震設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抗洪能力以及加強災後應急與物資調度能力。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災難帶來的損失。
三、國家層面:政策與國際合作
在國家層面,應制定更加完善的防災政策與法規,加強對自然災害風險的監測與預警體系建設。同時,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享氣候與地震預測數據,提升應對能力。
結論:極端氣候與地震並存時代,臺灣如何未雨綢繆?
臺灣作為一個地震多發與颱風經常侵襲的地區,尤其需要在防災設施、應急物資準備以及災後恢復工作上充分準備,從個人知識的普及到國家層面的政策落實,都應為建立一個韌性更強、能夠應對自然災害挑戰的社會奠定基礎,如此,方能有效減少災害帶來損失,保護你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做好防災準備,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