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展新覽鮮,衝出人氣-新式展覽,吸睛奪目—展覽的演進與多元


3月號 2021 Mar
封面故事—展新覽鮮,衝出人氣-新式展覽,吸睛奪目—展覽的演進與多元

文/露西

       根據統計,現今全球每年的觀展人數超過一億以上,各種類型的展覽也逐漸成為重要的大眾媒介。1960年代之後,全球藝文環境發生重要的演變,藝術作品從被視為獨立個體的觀念,衍生出思考整體展出空間和作品背景的意義,展覽因此越來越多樣化,慢慢從博物館等傳統展場空間抽離,以所謂的「特展」形式呈現舉辦展覽,系統性整合出相關設計或商品,也漸漸的加入商業轉型成為商業展覽。目前國內常見的商業展覽可略分為藝術作品展、IP授權展(Intellectual Property,簡稱IP)及自製展三大類。由於展出場次越來越多,相對的,「策展」就變得非常重要。

    .藝術作品展 / 國內策展的最初樣貌可說是藝術作品展,比如莫內、梵谷、高更、夏卡爾等世界知名畫家,只要展出便能掀起一陣藝術潮。但藝術展除了驚人的借展費用之外,策展單位還需要有專業的藝術執行能力及人力,整場展出的經費需求往往從千萬元起跳,不是一般中小型策展公司所能負擔的;相較之下,IP授權與文創類型展覽執行起來費用就親民多了。

    .IP授權展 / 策展方取得肖像IP授權後,用故事、情境、互動規劃設計展場,達到與觀眾溝通的目的。近年來文創園區的崛起,IP授權展漸漸成為策展的主力,雖然展覽的高互動性受到時下年輕人的歡迎(比如2016年日本〈吉卜力動畫展〉(圖1)便在國內吸引超過100萬觀看人次),但即使策展團隊設計出一套有趣而成功的內容,也會因為受版權方的限制多,侷限了創意的延展,但正因如此促使國內策展公司努力朝自製展邁進。

    .自製展 / 顧名思義就是從主題、內容到執行都是由策展公司一手打造並擁有版權,一種是策展公司自己發想主題自己完成所有工作流程的展覽,例如幾年前引起熱烈迴響的〈顛倒屋特展〉;另一種是由商業品牌主動找策展公司提案,透過策展來包裝行銷該品牌。前者若是成功打響知名度,就有可能吸引到海外策展單位邀約移展;後者則是因為近年商業品牌愈來愈認同「展覽」是一個更好的宣傳方式,而且體驗的過程更具有說服力,例如時下流行的「品牌快閃店」便是成功的操作手法之一,運用說故事的策展規劃,讓消費者深陷於設定的情境中,進而達成推廣行銷的目的。

傳統與創新,展覽的改變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觀念的創新,展覽的形式已經不再只侷限於靜態的展示,許多展覽透過科技增加了聲光效果與互動裝置,並且因為場域的開放,現在辦展也不再只侷限於博物館、美術館等場所,近年來政府開發重整的文創園區、私人畫廊、甚至百貨公司、精品店、咖啡店、公園等戶外空間,也都推出了各種大小不一的主題展,主題也從藝術展進入日常生活,例如精品店會邀請名人挑選商品展示、書店邀請作家策畫相關主題書展、咖啡店提供場所給年輕的藝術新人辦展等等,由此可見,展覽活動已擴散至各領域並越來越多元化。

    由於展場觀念的改變,現在幾乎任何空間都能成為展覽場所,好的展覽也不一定是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裡進行了。例如2017年台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為推廣社會住宅共好計畫,主辦了一場由策展公司規劃、IKEA宜家家居協辦的〈給家更多可能創意生活展〉」,當時策展單位就在市民廣場周邊搭起了十座1:1的小屋,運用「小預算、小坪數、鄰里共享、永續生活」的概念,打造十個不一樣的開放式居家空間,讓民眾在參觀的時候能夠進到屋裡,親身體驗生活中的更多可能性;2016年世界性的公益展覽活動〈大象巡遊〉(Elephant Parade®)在新光三越百貨北中南各展出為數不同的手繪大象雕塑,台北場地更是利用偌大的廣場完整展出62隻名人所繪的作品,吸引無數的觀看人潮。而這場集藝術、商業及慈善的展覽,在世界各地的主辦城市進行數週到數月的巡迴展覽,供市民觀賞。展覽結束後,這些大象雕塑將進行拍賣,為保育亞洲象籌集善款。

    創始於法國巴黎的〈Nuit Blanche 白晝之夜〉,這個年年吸引超過30座城市、數百萬人徹夜狂歡的活動,已經連續5年在10月的第一個週六夜晚,以流動展演藝術穿梭在臺北城市空間,每一年選定不同的街區,創造不同領域的參展作品如大型裝置視覺藝術、跨域沉浸式表演等,從傍晚開始一直到隔天清晨,12小時不斷電的藝術展演,群眾的直接參與讓臺北化身一夜限定的公民美術館。

    受到上海世博會包羅萬象及創新展演方式的影響,近年來結合聲光互動的藝術展演越來越多樣化。2018年日本新媒體藝術團隊teamLab在東京台場打造了一座「森大樓數位美術館:teamLab無界」,開幕後每天都吸引絡繹不絕的各國遊客前往參觀。這個擁有600位跨領域成員的團隊,在二層樓逾10,000平方公尺的空間,使用了高達470台投影機和520台電腦共同作業,讓觀眾在大型空間體驗光影投射的變化,感受絢爛的聲光世界。加入互動設計,觀眾不僅只是被動的接收資訊,還能現場自己創作並立即看到成果。而2020年底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開展的〈聲音的建築展〉,同樣有著聲光科技效果,但訴求點完全不同:不同的創作者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創意,將所聽到的同一首主題音樂用影像詮釋出來,解構音符的律動成為畫面,透過大型投影牆讓觀眾徹底沉浸在音符與畫面中。

充足的經費與傻勁,是辦展的成功後盾

    除了好的內容跟創意,要舉辦一場成功的展覽,現實面的經費預算也很重要。綜觀近年國內引起熱潮的展覽,主辦單位動輒花上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經費,經過嚴謹的構思企劃與行銷執行,才有辦法獲得口碑與利益雙贏。例如〈霹靂30週年布袋戲藝術特展〉,主辦單位投下大筆經費,在硬體上結合大量聲光科技及體感互動科技,活動宣傳更是在開展前便引起話題,創造驚人聲勢,因此儘管全票一張要價280元,還是能讓闢靂布袋戲迷及非戲迷願意買票進場。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的策展人回憶當年承辦的經驗說,當時借展的69幅畫作都是奧塞美術館鎮館的無價之寶,而航空與保險公司都有承擔風險的上限價值,因此作品不得不分6趟飛機來臺,且每趟都有一位館方隨行人員,展覽成本立刻拉高6倍;而3個月特展期間的保險費更高達數百萬元,這些都是展覽背後的辛苦成本。但為了能讓國內民眾一睹總保值超過150億臺幣、奧塞美術館精心挑選的的曠世名畫,不管再怎麼辛苦都還是想完成。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展新覽鮮,衝出人氣

業務特寫

資訊補給站

專題報導

專欄

糖情Outlook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