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小誌,很有事-小誌在乎事:地方誌(2)從社區來:精選民間地方誌


5月號 2021 May
封面故事—小誌,很有事-小誌在乎事:地方誌(2)從社區來:精選民間地方誌

文/王振愷

臺灣出版品在華語文界仍是相當蓬勃與前端,即使製作雜誌所耗費的成本高昂,但每個月仍有大量的雜誌上架。近期的公部門雜誌轉型有很大的推動力其實來自民間雜誌的力量,許多從地方長出的創意與參考模式,進一步被官方所接收與發揚光大,當中可以看見民間對於公部門交相影響的循環。

社區營造與地方誌

臺灣在解嚴之後,言論與出版自由更加鬆綁,民間在地的力量得以被集結釋放,1994年政府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當時許多社造團體就以地方報紙凝聚社區共識,宣揚理念也更直接地向政府機關提出地方的想法,帶有社運與農運的精神在其中。

千禧年後,臺灣在政黨輪替的情境下,又掀起了一波本土化風潮,並帶動起青年反思都市化而返鄉的熱潮,遊子回到故鄉、重新認識土地,加上當時文化創意起頭,也驅動了新一波社區營造的方式,但地方報紙雜誌仍是此階段重要的媒介管道。

地方誌的轉型

再十年過去,2010年前半段仍是地方誌黃金年代,在民間與政府的互利共生下,來自政府補助、募資與地方工作室自籌不同的經營模式,得以讓多元的地方誌在臺灣主流的閱讀市場流通,而不只侷限在地方,在此時地方誌注入了文青風格與品牌特色,形成在地社群流通的收藏刊物。

這個趨勢也可以在同時期臺灣雜誌掀起的「小誌zine」風潮有關,當時主流文化有著「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的氛圍,連雜誌的經營策略也從「大我」走向「小我」,歷史大敘事已逐漸式微,個體主義開始盛行,這也使得分眾閱讀時代來臨,選擇雜誌從過去知識汲取或是新聞追蹤,轉變為雜誌對於個人來說,更追求文化品味與興趣專業的提升。

風土書寫成為地方誌新面貌

近年來也可以發現地方誌開始有些轉變,其中在2020年五月出版的臺南老字號《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中,特別以宣言式的標題「我們這時代的風土書寫」作為當期封面主題,也像是對新世代的鄉土文學書寫標示了一個劃時代的座標。

「風土」來自法文「Terroir」一詞,在法國葡萄酒產區強調製作過程中來自氣候、人文與文化之間的各種環境變因,比如海拔、土壤、種植、種法、結果、日照、水質與人為等,皆會影響成品的風味。風土成為地方誌的新口號,也能發現2010年起頭的地方雜誌經營型態有所轉變。

地方誌的轉型:《透南風》為例

就以臺南起家的《透南風》作為個案探討,這本雜誌的主創團隊來自透南風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裡頭集結許多在南部地區從事影像創作、社區營造、藝術文化工作的年輕人,並於2012年創辦同名地方誌,不定期發刊,刊物內容聚焦許多傳統產業及民藝,也關注小農與有機農業。

接續,透南風團隊於2016年創立「透南風咖啡聚場」,並開始做內容策展與活動企劃,反而先將《透南風》雜誌停刊,但團隊以過去編輯的經驗在2016年至2020年執行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旬味》、2018年起執行嘉義市立博物館季刊《桃城‧晃遊》。

這也呼應著近年來各縣市政府的地方刊物都採標案方式,承包給民間的文創公司承攬的結果,地方誌以不同形式在不同介面上仍持續進行地方書寫紀錄。另外有幾本地方誌,如新竹《貢丸湯》、高雄《大雄誌》,或是轉型的政府地方刊物屏東《Amazing Pingtung》、臺南《美印臺南》都相當推薦閱讀。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小誌,很有事

業務特寫

糖情Outlook

專欄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