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專題報導-聲音展「永聲花」變化起想像 滿足視覺聽覺雙創意


6月號 2021 Jun
專題報導-聲音展「永聲花」變化起想像 滿足視覺聽覺雙創意

文圖/王振愷

近年來聲音地景(Soundscape)的概念在不同領域逐漸成熟,不同的創作者或藝文團隊都在各地進行聲音採集,並透過文史、文化議題與當代藝術,進一步進行文創設計轉譯推廣,作為加值利用。

如果探究臺灣對於「聲景」概念的傳入,可以回溯至2015年環境教育工作者范欽慧老師成立「臺灣聲景協會」,期望喚起公眾對於聲音背後所涵蓋的環保意識、生物多樣性到文化歷史,打造一個集合科學、文化、藝術、歷史與聲景生態學的跨學科的平台。近期臺南美術館舉行「永聲花—無盡的聲音風景」一展,就可以看見許多聲音藝術家對於「聲景」的藝術實踐。

「永聲花—無盡的聲音風景」中來自臺南的聲

奈鳩.布朗(Nigel Brown)的《家庭工廠》紀錄著臺南中西區傳統家庭工廠的作業聲響與勞動者口述,展場的窗外映照著中西區的鐵皮屋頂景觀,藝術家更直接將工廠內運作中的機械置放在展場中,形成真實聲音與後製過的「聲音紀錄片」兩種聲音交雜。

從封閉展場走向美術館三樓的通透迴廊,藝術家吳燦政選擇在三樓網紅熱點的光影牆,製作了一個名為《瀑布》的聲音限地作品,當中將光影的流動感轉換為如水流般的動態,搭配播放他在臺南所錄製的瀑布聲、鳥鳴聲、宮廟繞境及飛機巨響聲,聲音、光影與建築相互共振。

同樣以聽覺視覺化作為方法,藝術家吳修銘的《景觀色譜—聆聽鹽水》當中以臺南鹽水作為創作基地,將在小鎮中取樣到的聲音透過音程設計計算,對應出屬於每個地方的色彩,將抽象的聲音轉譯成色票結構。

「永聲花」展覽中挑選了許多以臺南作為創作背景的作品,除了前述的《家庭工廠》有中西區工廠聲、《瀑布》裡各式臺南的環境音,在蔡坤霖的《來自遠方的聲音—臺南》、《鷲嶺》、《半月沉江府城遊》則是他透過聲音雕塑、木雕、水墨跨媒介層疊出府城的歷史與現在。

目目文創工作室蒐集府城聲音的文創工程

前述為臺南美術館中聲音藝術的展示,那如果是透過聲音進行文創轉譯,臺南有個藝術團隊—目目文創工作室近年來不斷在嘗試不同的可能。工作室成立於2013年,由漢字視覺的「目」與聽覺(見)的「目」結合而成,兼具「視」與「聽」的角度切入文化創意的應用中,英文名Vivo也分別從Visual與Voice定名。

他們的開業之作—「府城聲音採集計畫」。他們以民生綠園方圓一公里外的街道作為這個計畫的起始點,邀請不同的聲音收集員進行田野調查,一條巷弄團隊可以走上百遍,每段都花上半個月至一個月的時間,整個計畫走完共花費了一年的時間。

目目多年來已累積出一個豐富的府城聲音資料庫,但採集完的聲音只是檔案,目目嘗試將這些素材轉譯到不同的文創運用上,例如在「府城聲音採集計畫」告一段落後,他們在冰淇淋店地下室做了一場成果展覽。

將聽覺視覺化、資訊圖像化是轉譯上重要的方法,有時也將視覺經驗轉為聲音,兩種感官體驗來回轉換,但最終目標其實是要引發民眾對於文史的興趣,因此進行策展或是製作商品都是一種途徑。近年來,臺南街區歷史走讀相當盛行,目目也開發出「聲音體驗小旅行」活動,過去他們在店內定點推廣聲音,後來就思考何不就帶大家去團隊所採集到的聲音現場,感受一下府城的聲音。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

業務特寫

資訊補給站

專題報導

專欄

繽紛生活

糖情Outlook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