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繽紛生活-在虎尾糖廠的藝術計畫— 張碩尹的《肥皂》與《等晶播種》


2月號 2022 Feb
繽紛生活-在虎尾糖廠的藝術計畫— 張碩尹的《肥皂》與《等晶播種》

張碩尹虎尾藝術計畫

文/王振愷

藝術家張碩尹這兩年可說是臺灣藝壇的當紅炸子雞,接連以作品《檳榔屋、山蘇床與蝸牛陷阱》榮獲臺北美術獎,以及他與鄭先喻、廖銘和兩位藝術家合製的《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獲得第十九屆台新視覺藝術獎,皆為兩項臺灣藝術領域指標性的獎項。

張碩尹創作橫跨裝置、繪畫、表演與錄像,並擅長結合科學、生物、動力學等跨學科知識在他的創作中。2021年,他延續過去作品的視覺風格,帶著低科技機械、零碎廢棄物、廉價塑膠製品等現成物拼貼組構而成,並逐步朝向電影的分工模式,透過專業團隊共創方式完成計畫,而藝術家成為編導(Director),也作為跨領域間的協調者(Co-ordinator)。

特別提及的是,其中兩件代表作品的創作發想與影像的拍攝場景就選擇他父母原鄉的虎尾糖廠,也得到台糖公司許多的協助,分別是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的「肥皂」,以及與許家維、鄭先喻兩位藝術家合製的《等晶播種》計畫。


《肥皂》:糖廠化身為一座肥皂工廠

「肥皂」計畫為藝術家張碩尹的網路原生展覽計畫,試圖回應實體活動被迫缺席、網路成為社交場域的疫情時刻。藝術家部署了一個一個生產肥皂的工業環境在虛擬展場中,並以互動電影(Interactive film)作為概念,同樣藉由按鍵選擇讓觀眾來回穿梭不同的敘事線:讓日常生活的「選擇」變成一種被意識的生命狀態,觀眾的參與與意志成為推動敘事的關鍵。

劇本發想為藝術家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假新聞事件「肥皂工廠(Kadaververwertungsanstalt)」作為起始點。此事件為英國情治單位刻意散播的謠言,在大眾媒體上虛構了德國在森林深處設立秘密工廠,將軍人軀體溶解再製肥皂,以供物資缺乏的德國軍隊使用,當佐以插畫與文字報導的推波助瀾,結合陰謀論與當時對德國的偏見,在群眾中發酵促使戰爭轉向。同個時代,臺灣身處日治時期,當時在現代化殖民政策下,許多糖廠與高大聳立的煙囪出現在臺灣不同的鄉村中。

張碩尹邀請表演者們扮演產製過程中的不同角色,諸如在輸送帶與長台上機械式地檢查甫出爐肥皂的工人、沉浮於大型攪拌池中的受難者,與冷漠觀望的管理者。無論工廠或是表演,都指涉了資訊如何被規模化生產吞吐,在不同媒體與社交平台恣意流竄的狀態。這也呼應著這個計畫只在線上虛擬呈現,藝術家 試圖探問虛擬與真實的邊際逐漸模糊後,展演未來形式的可能性,透過錄像捕捉場域內發生的一舉一動後,觀者隨意穿梭時間與空間,重新組裝敘事的同時,也建構了屬於自己的觀看途徑,並藉此探索現實與虛擬的存在關係。


《等晶播種》:糖廠的歷史成為一座類劇場

不同於《肥皂》將虎尾糖廠的工業場景轉換為一座肥皂工廠或是假新聞製造的想像,另一個計畫《等晶播種》就貼合著虎尾糖廠的歷史。等晶播種為砂糖生產中的重要程序.當甘蔗經過壓榨、蒸發處理之後,藉由投入一定量的小型結晶(糖種),改變結晶罐中結晶成量與大小(養晶),以析出合乎工業標準的等量糖塊。「等晶播種」同時也是嘉南平原的隱喻.自日治時期而起的糖業為臺灣第一波現代化工業.隨著鐵路線而來,機械化的糖廠深入大小鄉村,大規模生產的甘蔗園、現代化設施與新市鎮改變了農業社會的風貌,如同晶體生成一般,現代性的想像在濁水溪沿岸上升起,並隨著戰爭的結束而消散。以類劇場形式展現百年前的臺灣糖業身影:

不管是以聲響技術捕捉虎尾糖廠周遭鐵道、製糖廠、舊酒槽等音景,或改編皇民化布袋戲《鞍馬天狗》的影像敘事,還是將工廠轉化成現地「樂器」的當代音樂創作,還有以糖為3D列印的原料,搭配展場的機械手臂營造劇場體驗,呼應未來是立基於過去。

《等晶播種》為許家維、鄭先喻、張碩尹三位藝術家與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聲響實驗室的合作計畫.團隊在過去一年的時間當中以雲林縣虎尾糖廠為研究場域,對甘蔗栽種、採收、運送、與製糖的工業流程做聲音與影像採集,研發新科技。「等晶播種」並以蔗糖為引子,勾勒台日兩地與國際貿易的關係網絡,爬梳臺灣現代化路徑,嘗試結合現地影像與聲響呈現虎尾糖廠橫跨百年時間軸的文化景貌。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福虎生豐 台糖垂涎年菜上桌!

業務特寫

糖情Outlook

專欄

專題報導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