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關於咖啡二三事-賣咖啡更賣附加氛圍(2)喝完這杯咖啡,我們都是與世無爭的人


6月號 2022 Jun
封面故事—關於咖啡二三事-賣咖啡更賣附加氛圍(2)喝完這杯咖啡,我們都是與世無爭的人

喝完咖啡

文、圖/畜殖溫昇豪

如果要細數咖啡的演變,可以從1970年代,即溶咖啡與奶精的出現,那時候在茶坊內才有咖啡這個品項,進而開始越來越興盛;1980年代則變成研磨咖啡的主流,而在1990年時期西方咖啡廳興起,進而演變至今。

許多咖啡店都會有其招牌的獨有風味,例如陶鍋炒焙、直火烘焙及電腦烘豆等,帶來的風味都會帶有其代表性。在疫情前於各地旅遊時,自己習慣走訪當地所謂的在地咖啡店,通常都會鑽進巷弄內,尋找接地氣的感覺,點一杯店主親手烹煮的咖啡,品嚐時試圖融入在地的生活氛圍,是我旅途中必備工作,若打開自己的咖啡地圖,畫著滿滿的芳香記號。

其中最特別感觸是在韓國旅行時,喝著黑咖啡居然是配著泡菜飯捲還有冰淇淋甜點,辣辣的口感加上芝麻,提升了那中深焙咖啡風味,得到莫名意外的和諧味道。在許多韓國的咖啡廳都有其代表性的搭配吃法,例如甜點都有華麗的裝飾,或是咖啡上放著一朵棉花糖(還用乾冰冒著煙),真是極大的視覺享受,我想這也是民族性的生活習慣不同,曾經在書上看到,韓國人一天平均大概會喝9杯咖啡,這大大震驚了我之前的認知。

而在日本旅行時,我習慣走入喫茶店,內部的咖啡都幾乎都是中深烘焙,所使用的萃煮方式是塞風壺,讓人感覺非常具有職人風範,加上咖啡的焙度,呈現恰如其分的口感,搭配咖啡上的鮮奶油脂,微苦的芳香將整個口腔充滿著咖啡香氣,讓人獲得整體滿足。

然而在臺灣咖啡店的型態就比較多元,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有許多隱藏社區數十幾年家庭式的臺味咖啡,現在還存在的商店也漸漸凋零。而我覺得屬於自己臺味的咖啡味,就是那種巷口間搭配濃厚人情味的早餐店吧!老闆娘叫著「帥哥,你的套餐好了」,點了奶酥厚片混合著彩色巧克力米的調味,再來杯機煮煙焦味的美式咖啡,搭配廣播Kiss Radio有時候出國旅遊時,也會刻意選擇較高檔的咖啡來喚醒自己,不同店家在咖啡師精心烹煮之下,不同國家、豆種、不一樣的預處理法及溫度,看著咖啡師經驗豐富的注水方式,附加體面優雅的裝潢,讓我在旅途中充滿幸福的正能量。

長年累月我品嚐過的咖啡廳也超過一百多家,不小心養成很挑嘴的壞習慣,一進門我會先看店家的義式咖啡機的牌子,如果是La Marzocco的品牌,我會投以「發亮」的眼神跟老闆聊天,不然至少也要有Lelit Bianca的品牌,然後再看磨豆機,是不是Mahlkonig或者Fiorenzato等級的義式營業用品牌,才會激起心中想要消費品嚐的慾望(沒辦法!理工男是有所謂的固執),當一切參數都契合後,才是成就一杯好咖啡的關鍵,再來才是價錢,最後才是豆子。

在我的咖啡地圖手冊中,有全都使用最頂級的咖啡器具,但卻是隱藏在不起眼巷弄的店家,一杯咖啡才賣臺幣40元,每次我都笑著調侃老闆說:「老闆財富自由囉,最近身體應該不錯,比較常營業。」老闆回說:「在家無聊就加減弄弄,因為也要照顧長久的熟客!」這成為我與店家老闆一種交流的默契,那種常客以上卻「熟客未滿」的程度,恰如咖啡淺酌後的微妙味覺,有種與世無爭的幸福味。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關於咖啡二三事

業務特寫

糖情Outlook

資訊補給站

專欄

專題報導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