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王振愷
奇美博物館自2021年與英國V&A合作「蒂姆.沃克:美妙事物」(Tim Walker:Wonderful Things)一展深受好評後,2022年再度不惜重金與英國國家肖像藝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合作,推出超級大展「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Icons & Identities: Masterpieces of Portraiture)。本展覽不僅作為博物館30週年的特別獻禮,也可以視為館舍在進行國外館際合作,以及對於西方近當代國際特展引介至臺灣的努力。
英國國家肖像藝廊為成立於1856年的國家級畫廊,不但是全球首座肖像博物館,更是世界最大的肖像蒐藏機構之一,總計有逾21.5萬件藏品,收藏16世紀至今影響英國與世界的人物肖像,館藏可說是英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縮影。該館開館160多年來從未讓大批國寶級作品離開英國本土,近年因館舍閉館整修藏品才得以進行首次的世界巡迴,奇美博物館為這趟巡迴之旅的最終站。
西方藝術史裡肖像畫的意義
「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展覽以肖像畫建構英國近當代歷史出發,年代涵蓋從都鐸王朝(1485-1603)、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漢諾威王朝(1714-1901)、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溫莎王朝至當代英國(1917-)。肖像畫既是歷史反照,也是西方藝術史作為重要類型繪畫,它建基在人物形象的「真實」,卻在不同時代、畫家技法、用途性質下,創造出風格獨特的肖像作品。
從古文明裡的實用性質、中世紀作為宗教與帝王權勢象徵、文藝復興時期脫離傳統框架的自由肖像、十六世紀發展出矯飾主義的非典型突破,再到十七世紀古典肖像畫典範的確立,如魯本斯(Sir Peter Paul Rubens)、委拉斯蓋茲(Diedo Velazquez)、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等大師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與實驗。其中本次展出的開頭作品《安東尼.范.戴克爵士自畫像》則可以作為銜接前述藝術史的重要關鍵,因為范.戴克正是十七世紀巴洛克繪畫和十八世紀英國古典畫派間的橋樑,他捨棄過去僵硬呆板、細節繁瑣的正規畫法,轉為流暢生動的風格,這個主流畫風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初的英國肖像畫。
「時代的臉孔」裡六大主題的外觀與內在
「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本次展出的肖像作品共有89件,包括英國國家肖像藝廊75件、奇美館方作品14件。媒材以畫作為主,涵蓋攝影、雕塑、多媒體甚至帶有觀念藝術等呈現方式,展示方式跳脫過往藝術史展中的時間軸框架,而是打散在展覽的六大主題中,分別是「名氣與聲望」、「權力與力量」、「愛與失落」、「身份與認同」、「開創與革新」和「自畫像」,並在展場中用六種不同顏色的牆面區分主題。
開場主題以「自畫像」(SELF-PORTRAIT)破題,除了前面提到的范.戴克,裡頭還包含當代知名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葛瑞森.佩里(Grayson Perry)的少數真跡作品登台,企圖透過肖像去理解古典到當代藝術家們的自我與表達主張;「名氣與聲望」(FAME)可說是本展熱點所在,裡頭涵蓋本次展名中的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紅髮艾德(Edward Christopher Sheeran)等英國名人的肖像畫作。這可以與「權力與力量(POWER)」進行對話,此展區呈現掌握權力的人物如何以肖像彰顯威信,其中就以因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指涉的美國《VOGUE》雜誌總編輯安娜.溫圖之肖像最能呼應,裡頭用色大膽鮮豔展現強大的女性形象,將這份權威感張顯出來。
肖像畫既能強調出個人的外在價值,當然也能透過畫家的眼光面向主體對象的內部的價值觀與信念,其中「身分與認同」(IDENTITY)與「愛與失落」(LOVE AND LOSS)展區可說是朝向內在性的探究。裡頭以肖像畫的表層直探政治、性別、藝術、文學領域名人的內在世界,也從畫中人物的服飾、外表、手勢等符碼傳達其信念,有些光鮮美麗的背後是無比的哀愁與失落。這些作品與主題選擇都能回應到英國國家肖像藝廊總策展人Alison Smith最初的問題意識:「這樣的策展規劃,同時讓我們可以審視肖像的主要層面以及肖像在任何時空所傳遞的訊息。在過去,這些肖像代表的是權力與身分;而在近代,它們則分別是名望、名人、身分、革新與自畫像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