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樹(1902-1983),一生堅持以寫實主義風格描繪臺灣的人事景物。他的祖籍為福建泉州,家族在三峽經營碾米工廠以及日用雜貨的批發生意,為地方上具影響力的望族。自小李梅樹受當地清水祖師廟裡影響,喜歡臨摹宮廟文化裡的圖像符號,耳濡目染下產生對於藝術的喜愛、美感的追求。進入三角湧公學校時,遇見日籍的啟蒙老師遠山岩,奠定下他的西洋繪畫技法基礎。
李梅樹的美術萌芽期
隨後進入臺北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李梅樹接觸到正規美術教育後萌生以繪畫為志業的夢想,然而此理想遭到父親阻止。畢業後他短暫返鄉擔任公學校教員,仍利用空餘時間參加素有臺灣美術現代化推手——石川欽一郎(1871-1945)組織的「暑期美術講習會」,持續精進自己的畫藝,也在課程裡認識幾位熱愛藝術的夥伴,包括倪蔣懷(1894-1943)、陳植棋(1905-1931)、李石樵(1908-1995)等人。
李梅樹〈小憩之女〉裡的描繪對象配置
其中〈小憩之女〉(1935),這幅讓畫家獲得第九回臺展特選及臺展賞最高榮譽的重要作品。當時李梅樹剛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返臺後不久,除了持續作畫、參加官方展出,他也積極參與公眾事務,當選三峽庄協議員為地方居民服務,並且延續過去在日本加入「赤島社」的經驗,與好友陳澄波、廖繼春、顏水龍、楊三郎等人創立「台陽美術協會」,共同推動臺灣現代美術運動。
當中能看見一名身穿紅白花色洋裝的少女側身倚坐在藤椅上,她腳踏高跟鞋、柔美地翹著腳,還調皮地將左手食指輕點朱唇,散發出女子的青春洋溢。畫家以S形構圖置於畫面中央,以上身、下身與腿部三個軀體轉折,捕捉下女子坐姿的優美曲線,這位典雅的模特兒是他的姪媳婦——劉曾妹。
李梅樹所就讀的東京美術學校成立於1887年,為今日東京藝術大學之前身。最初是日本明治政府文部省以發揚傳統美術精萃為目的,並期望融合明治維新以來西方現代美學觀念,達成日本美術發展的革新突破。李梅樹與第一代的臺灣前輩藝術家都在1920年代來到這座學府進修,當時日本學院或整個畫壇是以黑田清輝(1866-1924)領導的「新派」(又稱紫派、南派)為主流,告別了明治前期「舊派」(又稱脂派、北派)前輩們以褐色、沈暗色調為基底的畫風。
東洋畫家宮田彌太郎曾對第九回臺展進行評論道:「李梅樹的〈小憩之女〉,好像安逸於官學派的寫實,技巧非常確實。」繪畫中的背景是一座綠意盎然、布爾喬雅風格的庭院,陽光流動於遠景處蜿蜒的花園小徑,營造出具有透視深淺的空間感。
〈小憩之女〉呈現的色調清新溫潤,明顯受到外光派技法影響,題材上也延續著印象派以來對於日常生活、休閒活動、身邊親友間互動等描繪,形式與內容上都能在李梅樹的系列作品中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