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大粒
今(2024)年3月,日本知名漫畫家鳥山明過世,整個日本、亞洲甚至全世界都為之憾動!後來更有新聞傳出,沙烏地阿拉伯為紀念鳥山明,以作品《七龍珠》欲興建世界最大的樂園,可見日動漫的魅力,早已席捲全球。
《動漫》簡單來說就是會動的漫畫,也是ACG產業的領頭羊。其實日本的動漫發展,早在1920年就由模仿西方動畫技術開始,二戰時期更拍成宣揚大日本帝國主義的宣傳短片,其中主角類似迪士尼「米奇」的主角,更成為耐人尋味的山寨版;不過真正代表日本的動漫代表作,則是1963年由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所改編,以電視黑白動畫劇集(長達193集),更被譯成英文版銷往世界各地,原子小金剛讓東洋動漫活躍全球!
日漫席捲全臺、魅力無遠弗界
若說與日本動漫關係最密切的國家,臺灣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除了前文提及到漫畫出版的淵源外,在臺日本動漫因子早已俯拾皆是,陪伴你我的歡樂童年。從隨處可見的扭蛋玩具、文具服飾、日常用品皆充滿日本動漫元素。臺灣漫畫出版社定期於臺北世貿舉辦大型活動,每年2月的「動漫節」與8月「漫博會」,都是漫迷的注目焦點。
2023年漫博會5天的展期,入場人數突破64萬人次,現場除了有最新首賣的新書、優惠套書,還有搶手的周邊限定商品。活動期間臺、日漫畫家、聲優的簽名會,更讓活動達到高潮。全臺漫迷淚流滿面、興奮尖叫就是期待見到心中偶像的本尊,瘋狂程度一點也不亞於偶像團體。近年來展覽會場更有日本動畫公司特來設攤,讓漫迷一飽紙本漫畫轉成動畫的精采的過程。此外更增設許多模型玩具、電玩專區,整個會場猶如ACG嘉年華會,臺灣動漫的市場商機無限,讓日本廠商也不敢輕易忽視。
漫畫出刊的漫漫長路
看動漫是件非常愉快的事,往往都會意猶未盡,期待趕快看見下一回的劇情發展。筆者長年來身為漫畫月刊主編,常常收到漫迷來函詢問出刊為何不能快一點?今天就藉此說明一下整個出刊的過程。
在臺灣一位職業漫畫家一個月要能畫32頁,然而在漫畫大國的日本,週刊漫畫家一週卻必須畫出16頁(1個月總計畫64頁),整個過程猶如挑戰自我的過程極限。一部漫畫是由漫畫家與出版社編輯共同商討其內容,兩人從劇情、人設、草圖分鏡需要有默契地配合,才能通力完成長期刊載之路,日本漫畫家幾乎天天都在趕稿,辛苦過程幾乎沒有假日可言。
而一部動漫的產出過程更是複雜,需要更多人力與財力的投入。首先一部動畫製作的產出需經過8個步驟(如圖1)。一開始的企劃從原創或改編人氣漫畫,都須清楚條列出作品主題、賣點、故事、人物造型等。進而找到出資者、電視台、玩具商、製作公司、廣告代理商等,所有單位各司其職並分配整個營銷利潤的比例,一部動漫生產鏈才得以運作!
一般來說,一部動畫作品從企劃到正式開播,至少也要1年的時間,如果是原創動畫作品(如吉卜力工作室的大作)可能長達2年以上的製作期,也難怪「神隱少女」與「蒼鷺與少年」都能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的殊榮。
上述流程完成一季的電視動畫大約3至6個月,光是一集(26分鐘)的分鏡,就長達15至20天不等,況且製作團隊都是一次製作3至4集,可見其爆肝的工作指數為日本首屈一指。不過,相對地如果動漫大賣,帶來的營收更是驚人。例如近年來最快突破100億日圓票房的動漫電影《鬼滅之刃劇場版之無限列車篇》,就擊敗了蟬聯近20年的票房神話《神隱少女》。據日本經濟學家保守估計,鬼滅之刃從原作漫畫、電視動畫到電影,就為日本帶來超過2000億日圓的經濟貢獻,就算現今漫畫已連載結束,它的魅力仍緊緊抓住漫迷的心。
日本動漫搖籃一《少年JUMP》週刊
提到鬼滅之刃的成功,就必須提到日本《少年JUMP》這本漫畫週刊,這本曾創下653萬冊的銷售紀錄,幾乎成為日漫第一品牌,它就像日本漫畫的神聖殿堂,每個新人漫畫家皆以登上該刊為志願,因為它就是銷售保證!
少年JUMP裡受歡迎的作品均具備三大元素一「友情」、「努力」和「勝利」,也是歷久不衰的精神法則。許多國人熟悉的作品,例如《怪博士與機器娃娃》、《足球小將翼》、《七龍珠》、《城市獵人》、《灌籃高手》、《航海王》、《火影忍者》等,通通具備這三種不敗模式。在《少年JUMP》連載受歡迎的作品,很有機會改編成動漫作品,例如「航海王」就是連載25年的不敗神話,其單行本更在世界銷售突破5億本,連電影公司都爭相改編成影集,周邊商品更創造出無限商機。
臺動漫史的艱辛之路
回頭來談談臺灣動漫,最早60年代由製作電視社教、兒童節目著名的光啟社製作,如「石頭伯的信」、「龜兔賽跑」等作品。當時名漫畫家蔡志忠年輕時也在此任職學習動畫。1975年製作的臺灣史上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封神榜》就是出自他手。1981年蔡志忠聯合香港漫畫家王澤推出「七彩卡通老夫子」,名利雙收並獲得第18屆金馬獎最佳卡通片。
1984年蔡志忠自組「龍卡通」動畫公司,為敖幼祥製作的「烏龍院」更造成轟動。回顧70至80年代,臺灣曾有「東方迪士尼」的動畫美譽,當時為人熟知的宏廣卡通公司,就曾參與製作《獅子王》、《花木蘭》與《小美人魚》等多部知名長片,不過僅只是代工而已。90年代由於動漫原創意識抬頭,1995年,由林政德漫畫《YOUNG GUNS》改編成兩集OVA,並與日本合作在銷售上取得不錯的成績,不過可惜仍為曇花一現。1998年由王小棣執導的《魔法阿媽》,找來漫畫家麥仁杰負責造型設計與分鏡,將本土傳統的鬼神文化以動畫方式詮釋,添加親情、友情與生離死別的橋段,更是感動許多國人,也堪稱臺灣文化的動漫先鋒。不過一般國產動畫的收入無法平衡動畫的製作成本,讓許多動漫工作者感到相當洩氣。
市場好艱辛、臺動漫IP一直都在
2000年後,臺動漫均附屬在公視或兒童頻道的動畫為主,例如「阿貴」、「閻小妹」等系列,都深受小朋友們喜愛;2010年數位媒體科技興起,3D動畫、視覺特效、數位多媒體開始普及,大學紛紛廣設相關科系培育新人,新生代的工作室紛紛創立,並透過網路、社群或活動相互分享與交流,也讓臺動漫注入一股新氛圍。例如2017年《小貓巴克里》、2018年《幸福路上》、2019年《重甲機神》、2020年《山川壯麗》、2022年《諸葛四郎–英雄的英雄》,不同風格的臺灣動畫電影作品問世,似乎已慢慢積蓄能量,相信有朝一日能在國際舞台上發光。
雖然臺灣動漫無法與日本相比,但我們的動漫IP一直都在,如何去媒合與跨域形成良性的產業鏈,都是相關人士必須燒盡腦汁的。臺灣動漫不可只靠政府的補助來維持,不過最終仍需更多國人來支持,以正向看待「動漫」成為我們的日常,期許不久的未來,能看見由臺灣原創漫畫改編成帶狀的電視動漫,讓臺灣動漫IP完整起來,傳送到世界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