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小小館藏 大大驚豔-隱藏版的小寶庫 散落地方的小文博館,也能讓藝文發光


9月號 2024 Sep
封面故事—小小館藏 大大驚豔-隱藏版的小寶庫 散落地方的小文博館,也能讓藝文發光

齊柏林空間—韌島展覽

文、圖/露西

提到博物館或美術館,相信大多數的人會馬上聯想到故宮、各縣市公立美術館/博物館,但除了這些之外,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私人美術館或博物館成立,它們有的坐落在都會市區,有的隱身於山海林間;有的是由大型企業成立,聘請專人規劃運作,有的則是藏家本身或是藝術家精心籌備而成。

美術博物館做為文化與歷史的展示載體,有著負起社會教育、文化保存與永續經營的使命,而根據規模和經營模式的差異,私人美術館或博物館(本文統稱文博館)也有大小型之分。本文將探討兩者之間的區別,聊聊其各自的吸引力,同時帶您了解小型私人文博館如何在有限經費下,透過新思維與流行趨勢,以及館藏主題特色化,經營展現自我魅力。

小型美術文博館與大型博物館之區別

小型美術文博館和大型博物館之間的區別在於其規模、藏品的數量和類型,以及展演和活動的多樣性。

●規模與資源的差別

小型私人文博館通常規模較小,收藏品集中在特定主題或地區,運用空間規劃及布置提供觀者專一且深入的展覽體驗。例如位於臺北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將創辦人幾十年來的工作經歷與臺灣紙的歷史文物,藉著系統化的梳理規劃之後,展現一系列完整且專業的「紙」的知識,類別單一卻能讓參觀者獲益良多。

相較之下,大型博物館則擁有豐富且廣泛的館藏資源、先進的展示設備和充足的經費支持,能展示各種不同文化主題和歷史時期的物件,規模較大並且通常有更多的展覽和活動選擇。名聞遐邇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有將近70萬件的文物珍寶藏品,若要完全展完大概要花11年的時間;而由已故的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先生所催生成立的臺南奇美博物館,收藏了包括美術、樂器、兵器、動物標本等一萬兩千多件藏品,可說是國內目前館藏品最豐富的私人美術文博館。

●科技化互動展演與參與感

科技的運用已經是現今許多美術館或博物館非常重視的條件之一,不論公立或是私人,展館裡幾乎都會設有互動展示區和多媒體體驗,以期增加觀眾的參與感。然而因為財力與資源的差異因素,由企業成立的私人美術文博館,其所能規劃呈現的互動體驗裝置,相對會比財力較為短絀的小型私人美術文博館來得多些,但這也只是硬體上的差距,不見得會影響展出內容的豐富性及精彩度。

舉例來說,位於淡水的齊柏林空間,財力及營運空間各方面雖列屬於小型私人博物館,但透過館方用心的策畫及動線的安排,即使是小空間卻能有大張力的展出。例如在其最新的專題展覽《韌島》中,其中「島嶼修復術」的小區塊,策展單位運用觸控式互動裝置,觀眾只要利用手指摩擦螢幕畫面便能看到不同效果的土地變化,形同實際參與了島嶼修復,對於自然環境的毀壞與復甦留下深刻印象,此即是無需花太多經費便能達到展演的教育意義。

小型私人文博館的吸引力

大型博物館依賴其豐富的資源和展示空間,提供多樣化的展覽和學習機會;而小型文博館則透過特定的主題、創新的展示手法,或是與當地社區合作以及靈活的經費管理運用,充分展現其小而美的魅力。

●獨特性與專精性

獨特與專精的館藏主題和研究領域,可說是小型私人文博館的魅力所在,其專業性和展示深度,往往能引起那些對特定主題感興趣、或想要深入了解某個領域的人的共鳴。這種獨特性使得小型文博館能夠在大眾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吸引特定的目標群體。例如2018年成立於臺南的梵藝術私人美術館,以當代藝術為主軸,蒐藏東西方知名藝術家的作品,結合展覽與藝術文化教育,讓有興趣了解當代藝術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的人,有了一處完善的入門展演空間。

此外,小型文博館通常也能提供更具親和性,以及更個性化的參觀體驗,使觀者能更好地理解展品背後的故事和文化意義。例如隱身於南方澳小巷弄間的珊瑚法界博物館,是珊瑚雕刻家賴榮興改建自家住宅而成,不算大的空間除了收藏賴榮興一系列珊瑚雕刻作品外,透過專業的導覽及解說,深度介紹屬於南方澳特有的珊瑚產業文化,以及寶石珊瑚的生態、種類區別等,凸顯其獨特與專精的博物館屬性。

●靈活性與創新性

小型文博館通常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能夠因應市場需求和觀眾興趣的變化做快速變通,運用新的展示方式和互動體驗吸引觀眾。例如,前面提及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透過各種與時俱進的創新DIY體驗課程,讓觀眾了解造紙的程序及難易;另外一個以紙製品為主題的小型文博館—臺中紙箱王創意園區,則是運用紙類素材不同的特性及韌度,運用各種創意設計和互動體驗,吸引國內各年齡層的族群。這種靈活性和創新性,使得小型文博館能夠在競爭激烈的文化市場中脫穎而出。

善用有限經費,小型文博館以小博大展現自我風格

國內私人小型文博館的經營方式多樣且靈活,這些私人機構通常由個人、家庭或小型基金會擁有和管理,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創新能力。然而在有限的經費下,也能透過下列幾點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風格,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

●招募志工,節省人力成本

招募志工培訓成為導覽人才或是參與運營和管理,是降低人力成本有效的方法。每座文博館各有其所需的志工類別編制,像是最基本的導覽人員、售票窗口、服務櫃台,或是專業的數位影像修復、媒體小編等等,招募各類志工加以培訓,既可節約人事經費,也能讓更多有志趣的人投入美術館/博物館的行列。

●合作聯盟,提升品牌內涵及知名度

小型私人文博館透過與其他美術館/博物館、學術機構和企業合作,藉此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和展示機會。例如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曾在2022-2023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一場「崎 文件展—鳳嬌在北美館的造山運動」特展,不僅讓更多人看到紙的材質運用及藝術創造性,也認識了他們,打響其知名度;而每年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也會與國內各大專院校藝術相關科系合作招募實習生,在藝術教育這一塊默默耕耘與付出,這也是許多小型私人文博館成立的初衷及使命感。

●開創多元的收入來源及成立經費

除了門票收入外,小型私人文博館能靈活地創造多樣的收入來源,例如尋求贊助、捐款、商業合作等等。舉例來說,以空拍紀錄片《看見臺灣》引起國內民眾廣大迴響的齊柏林導演,於2017年在進行續集空拍工作時不幸墜機罹難,親友們為了延續及完成齊導的心願,在集資平台上發起《看見臺灣2》的電影發片募資,短時間內便達標,不但成功讓電影完成上演,更在淡水成立了「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號召眾人共建齊柏林空間,做為展示齊柏林空拍臺灣紀錄的影像場館,永續經營並致力於臺灣環境保護教育。

隱藏版的文化小寶庫

國內小型私人文博館形形色色、大小不一,不管是將傳統技藝產業翻新再運用成立文博館,例如台灣花磚博物館、日星鑄字行、呈現年代趣味的臺灣玩具博物館,或是展出臺灣藝術家成就的美術館等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場館都在努力保存臺灣人的共同文化記憶,將過去曾被忽略、屬於臺灣自己的特色文化及藝術,用心發掘並加以創新,重新展現在世人眼前。它們不僅開拓、豐富了文物原有的樣貌,更達到地方創生,間接拉近了民眾與文化、藝術的距離。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小小館藏 大大驚豔

糖情Outlook

專題報導

業務特寫

專欄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