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小小館藏 大大驚豔-從小兵看立大功 小而美 ! 卻大有內涵


9月號 2024 Sep
封面故事—小小館藏 大大驚豔-從小兵看立大功 小而美 ! 卻大有內涵

奇美博物館的規劃完善,成為假日休憩的好去處

文、圖/露西


臺灣私人美術文博館在這十幾年來越來越多見,其中有大企業成立的美術文博館,也有藝術家或收藏家本身及後代所成立的小型美術文博館。這些私人文博館或許沒有公立美術館/博物館的藏量和名氣,卻也用心經營出不同面貌,不僅帶給人們豐富的藝術作品,更成為保護和傳承臺灣藝術文化的重要力量。除了開放營運之外,這些私人美術文博館的成立背後,也有著創辦者的初衷及精彩故事。

私人企業成立的美術館各顯風華

許多企業公司會利用盈餘蒐藏文物藝術品,成立文教基金會經營管理美術博物館。若是財力雄厚的企業所成立的文博館,其館藏品的規模與質量甚至還會被公立博物館借展,而且也因為其雄厚的財力及資源,能與國外知名美術館互相交流合作,或是邀請國外知名的策展人,舉辦跨國際的展覽。

大企業所成立的文博館緣起及目的不一,有些是創辦人畢生的志願,例如奇美博物館;有些是跟產業相關,例如以建築為主題的忠泰美術館;也有許多是企業家一開始出於興趣投入藏家行列,在日積月累、藏品逐漸豐富後,抱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心態,開放自己的收藏與大眾分享,例如甫於今(2024)年剛開幕的威剛音樂黑膠博物館。

以下讓我們來看看哪些私人文博館有甚麼與眾不同之處吧!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

基隆港口旁有一棟落成於1915年的歷史建築,日治時代時期是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基隆出張所,臺灣光復後由國民政府招商局接管,直到陽明海運公司轉接後經營至今。作為全球第二會賺錢的海運公司,陽明海運秉持保存文化與傳承的理念,在2005年時將這棟有著百年歲月痕跡,以及百年海運產業洗禮的建築,華麗轉身成為小型私人文博館。先是改建成為單純推廣海洋運輸文化的「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再於2021年以[基隆1915]為文創品牌,擴大為以海運、港口、人文為論述展演的主題文博館,重新整理後再出發,讓參觀民眾跟著陽明海運,從基隆港出發航行至世界各大洋。

●威剛黑膠音樂博物館

2024年開幕營運的威剛黑膠音樂博物館,是電腦記憶體大廠威剛科技董事長陳立白一手創立,館內以流行音樂和相關文物並重,遍及各類型的音樂及人文歷史紀錄,除了圓盤型唱片黑膠、蟲膠之外,也有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圓筒型蠟筒留聲機。

年輕時即熱愛音樂的陳立白,不藏私的將個人近三十多年來所蒐藏的黑膠唱片及各式留聲機,開放給所有音樂同好參觀享受,藏品數量光是1990年前的正版老黑膠唱片就有102萬張,各時期的留聲機多達上百台,連珍貴稀有的蟲膠唱片也有17萬張,數量為世界第二。就收藏規模而言,威剛黑膠音樂博物館可說是亞洲第一。

●富邦美術館

由富邦集團所成立的富邦藝術基金會,秉持將藝術根植於生活、傳遞藝術的幸福與喜悅的理念,用將近10年的時間籌備屬於自己的美術館,終於在今年5月於臺北市信義區正式開幕啟用。一開幕即帶給大眾精彩的雙展覽,分別是雕塑大師羅丹與印象派畫家的《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以及華人當代藝術家趙無極、常玉等人作品《富邦典藏展.觸動》,接下來還有邀請來自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展出梵谷真跡畫作《梵谷:尋光之路》,而庫勒穆勒美術館也是全球梵谷真跡畫作收藏量最大的美術館之一。富邦美術館運用其優勢接連與國外重量級美術博物館合作,可說是藝術愛好者的一大福音。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美術分館

國內老牌企業「順益行」創始人林迺翁先生,畢生收藏無數臺灣原住民文物。1985年,其子林清富成立「財團法人林迺翁文教基金會」,籌建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將其父親所收藏之原民文物全數贈與博物館,具體展現了「取之社會、還之社會」的心意。

1994年6月,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開幕,是國內第一座以原民文化為主題的私人博物館。館內的常設展及特展除了忠實呈現臺灣原住民族豐富的物質文化之外,每年還會與單一族群部落合作,共同規劃「與部落結合」特展內容及論壇活動,彰顯該族群的獨特主體性,使博物館成為多元文化的發聲管道。

而在2020年,林迺翁文教基金會將順益關係企業的前身《順益行》基地改建,成立「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美術分館」,以積極保存、推廣臺灣文化與藝術為職志,展出基金會所收藏之臺灣經典美術作品,同時以美感教育作為兒童學習臺灣美術之根基,致力打造成為臺灣美術分享交流的平台。

除了上述私人企業文博館之外,其他像是由鴻禧企業成立的鴻禧美術館,專門蒐藏及研究中華文物;忠泰集團設立,專精於建築空間藝術、以探討未來建築人文與城市生活為主題的忠泰美術館;目前已是如創辦人所願,成為「民眾的博物館」及臺南知名地標的奇美博物館等等,這些文博館可說是企業對社會最美麗的回饋。

城市高樓裡的風景,那些各領域私人文博館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長春棉紙業創辦人陳樹火先生,因為一場空難而與妻子離世,但他對紙藝的熱愛被轉化成為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的開館精神。1995年10月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正式開放,這座有著4層樓高、佔地160坪,傳統狹長型街屋特色的博物館,是臺灣唯一的紙博物館。館內以活潑的展示設計和觀眾參與的教育活動為主,藉著有系統的蒐藏與彙整臺灣紙歷史文物,讓參觀者認識紙的文化藝術及體驗手抄紙的樂趣,充分發揮博物館教育推廣的功能。除此之外,也跟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例如書法家、咖啡職人、畫家等合作,共同探討關於紙的所有面向及可能性。

●世界宗教博物館

由佛教道場靈鷲山創始人心道法師所創立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坐落於新北市永和鬧區的大樓中,是一處能帶領觀眾認識各宗教間的差異與相似處、體認世界各人種之間的宗教文化、和平與愛的博物館。館內不僅蒐藏了各宗教信仰的代表性文物,並時而舉辦國際間的跨宗教對話與論壇,積極推廣生命教育,希望在逐漸複雜的現代社會中,能有一處屬於人類靈性的博物館。

●蒲添生雕塑紀念館

說到臺灣雕塑家蒲添生,大概很少人知道,但若是接著說他是現在放置於臺北中山堂廣場上、臺灣第一座國父銅像的雕塑者,相信大家都會發出讚嘆聲了。

蒲添生是臺灣首位投入雕塑教育的藝術家,也是讓台灣美術教育從平面轉為立體的重要推手。1996年離世之後,由後輩子孫將故居整修為蒲添生雕塑紀念館,保留原工作室面貌及所遺留的200多件作品,展現給後人關於藝術家的創作精神。

除了蒲添生,臺灣早期藝術家如雕刻家楊英風、畫家楊三郎、李梅樹、趙二呆等人,也都有由其家人或學生、或當地文化中心集結其作品,成立美術館,以保存、紀念其生平成就。這些小而美的私人美術文博館,也許沒有雄厚的財力及漂亮的空間,但它們所保存的藝術美感,卻能豐富整座城市,帶給人們更多的心靈饗宴。

有位雜誌編輯說得好:「要看中華文化,可以到故宮;要了解臺灣,就得透過這些大大小小、散布民間地方的博物館」。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小小館藏 大大驚豔

糖情Outlook

專題報導

業務特寫

專欄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