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糖金耀臺南-糖廠篇(1)岸內糖廠:從製糖工場到影視基地,百年糖業的華麗轉身


11月號 2024 Nov
封面故事—糖金耀臺南-糖廠篇(1)岸內糖廠:從製糖工場到影視基地,百年糖業的華麗轉身

昔日的岸內糖廠,被改造為影視園區

文、圖/ 編輯部 整理

岸內糖廠,這座見證了臺灣糖業發展的歷史工廠,在走過百年風華後,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未來。從日治時期的製糖先驅,到戰後臺灣糖業的重要基地,再到如今的影視基地,岸內糖廠的每一次轉變都寫下了臺灣產業發展的重要篇章。

漢人投資臺灣新式糖業的先驅明治36 年(1903 年),由臺南糖商王雪農等人創立的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岸內設立了新式製糖工場,開啟了臺南近代糖業發展的新頁。可惜,在明治40 年(1907 年),日資大舉溢入,由漢人所投資創立的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就此易手予日人。日本人接手後,締造了兩項紀錄,一是交通運輸上開始了糖鐵客貨運,另一是製糖技術的革新,成功製造出「耕地白糖」。

糖鐵客運的始祖 臺灣耕地白糖的首產地明治42 年(1909 年),岸內糖廠成功試製出「耕地白糖」,不僅是臺灣第一家生產這種高品質白糖的糖廠,更帶動了臺灣糖業的技術革新。從此臺灣本土各製糖株式會社相繼倣效,立下臺灣新式糖業的里程碑。

除了在製糖技術上的突破,岸內糖廠在交通運輸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明治42 年(1909 年),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開辦了「新營—鹽水」區間的鐵路,這條糖鐵長8.4 公里的營業路線不僅便利了糖廠的運輸,也促進了地方的經濟發展。

為臺南留下珍貴的糖鐵文化路徑

臺灣光復後,民國40 年代(1950),在美援的協助下,臺鹽、台糖及省鐵三方進行散鹽運輸計畫,布袋線與鹽場構內鐵道銜接,並於東太子宮(南紙社區)設立轉鹽運台,鹽場的鹽就可以散裝的方式運抵高雄港,減少與簡化的了轉裝流程。雖說民國68 年(1979年)台糖終止客貨運服務,但作為全臺第一條開辦營業線的糖鐵,現今布袋線的新營-鹽水區間多數車站遺構、沿線之鐵道遺構仍有保存,鹽轉裝場、紙廠都仍存在,可說是建構臺南糖鐵文化路徑相當重要的路線。

從輝煌到沒落 華麗轉身為影視基地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臺灣糖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民國81 年(1992 年),岸內糖廠被裁撤,並於兩年後正式停產。民國85年(1996 年)新營糖廠設「台糖公司遷越小組」,計畫將停閉後廠區設備搬遷至越南再運用,民國86 年(1997 年)將設備拆遷至越南,製糖工場隨之拆除,曾經繁忙的工場,只剩一片寂靜。

為了活化閒置的糖廠,政府決定將岸內糖廠改建為影視基地。民國107 年(2018 年),岸內糖廠影視基地正式啟用,為臺灣的影視產業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提供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的拍攝服務。

從糖業重鎮到影視基地,岸內糖廠的轉型,不僅是產業變遷的縮影,更是臺灣社會發展的縮影,也承載著我們對歷史的記憶和對未來的憧憬。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糖金耀臺南

專題報導

業務特寫

專欄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