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編輯部 整理
新營糖廠與岸內糖廠同屬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日治時期為本社所在地;臺灣光復後,亦為台糖五大總廠之一,目前台糖油品事業部總部位於此,亦設有鐵道文化園區。從日治時期的製糖重鎮,到戰後臺灣糖業的龍頭,再到如今的鐵道文化園區,新營糖廠的每一次轉變都寫下了臺灣產業發展的重要篇章。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臺灣糖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糖價的波動、製糖技術的革新,以及政府產業政策的調整,都對糖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民國90 年(2001年),新營糖廠正式停產,結束了長達近百年的製糖歷史。
鐵道樞紐與農業創新:新營糖廠的貢獻
新營糖廠不僅是製糖的重鎮,也是糖業鐵道的樞紐。明治42 年(1909 年),新營糖廠開辦了「新營—鹽水」區間的鐵路,這條糖鐵不僅便利了糖廠的運輸,也促進了地方的經濟發展。
除了在交通運輸方面做出貢獻,新營糖廠也在農業技術上不斷創新。例如,新營糖廠率先在臺灣推廣「畦溝式糊仔甘蔗栽培示範」,提高了甘蔗的產量和品質,由於成效良好,之後在當時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與農復會的協助下,將此栽培法推廣至各廠原料區。
此外, 新營糖廠的鑿井隊在民國49 年(1960 年)還完成了遠東第一座輻射井,解決了高雄的用水問題。鑿井隊數十年來鑿了數千口井,擁有全臺灣最完整地下水系分布資料:對臺南地區的貢獻而言,所鑿的井是抵抗旱災的利器,然因時代變遷,民國109 年(2020 年)鑿井隊步入歷史。
蛻變重生:鐵道文化新地標
在結束製糖業務後,新營糖廠並未就此沒落,而是以全新的面貌重生。民國92 年(2003 年),新營糖廠轉型成立鐵道文化園區,將糖廠的歷史建築和鐵道設施保留下來,打造了一個集休閒、觀光、文化於一體的園區。
如今,來到新營糖廠,遊客可以搭乘五分車,感受昔日糖鐵的風光;可以參觀糖廠的歷史建築,了解糖業發展的歷程;也可以在園區內漫步,享受寧靜的氛圍。新營糖廠的成功轉型,為臺灣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