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編輯部 整理
甜蜜的轉折:從三崁店到永康
明治39 年(1906 年),英商怡記洋行在三崁店設立了製糖場,拉開了臺灣糖業發展的序幕。三崁店,這個昔日寧靜的鄉村,因糖廠的設立而逐漸繁榮。糖廠的設立不僅帶來了就業機會,也促進了地方的經濟發展。二戰結束後,三崁店糖廠改名為永康糖廠,糖廠的煙囪,成為永康地區最顯著的標誌。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國際糖價的波動,糖業逐漸沒落。
鐵道糖香成絕響
過去永康糖廠的原料與產品均仰賴鐵道運輸,鼎盛期鐵路長78.3 公里,設有63 個裝積場。臺灣糖業曾盛極一時,到了後期,全臺灣將原料及產副品全面採用鐵道運輸的糖廠,只有屏東總廠、永康糖廠兩個廠,在其餘糖廠逐漸改為公路運輸的情形下,顯得非常特別。
民國79 年(1990),位於三崁店的永康糖廠停閉後,廠區幾乎已拆除殆盡,雖然僅剩下辦公室、防空洞、神社遺址與清領時期的「蔣公堤功德碑」供後人憑弔,但是永康糖廠在臺灣糖業發展史中的獨特地位實不可抹滅。目前廠區原址現已改建為可成科技總部與新竹貨運永康營運處。
糖廠文化與地方記憶
永康糖廠不僅是臺灣糖業的見證,也是許多人共同的記憶。糖廠的興衰,深刻地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許多老一輩的永康人,都曾在糖廠工作過,或是在糖廠附近長大。他們對糖廠有著深厚的感情,對糖廠的關閉感到惋惜。
如今,雖然糖廠的製糖設備早已拆除,但糖廠的影子依然存在於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