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振愷、圖/ 左貓視覺工程工作社
去(2023)年藝術家李承亮在「萬年站的下一站」個展中,透過〈休站〉、〈休息中站〉、〈艾比路太空艙〉等新作的組構,揭開他下一階段對於休憩式藝術裝置的開發。這些作品體現他在快速的現代生活中,對於慢活禪意的感悟,看似厚工卻充滿輕盈、放鬆的氛圍感受。
除了大型裝置作品外,他巧妙地將〈左轉彎〉等描繪路上景觀、美國速食的油畫點綴其中,使展覽呈現出美國公路電影(Road Movie)的浪漫風情。近期藝術家於臺南梵藝術舉辦的「猩的展Something New Something Old 李承亮個展」(後簡稱「猩的展」),在滿是猩猩造形的展場中,高達有38 件展品在此次個展中。
開場:太空漫遊的直立空間
在「猩的展」中藝術家同樣將〈左轉彎〉系列納入在展場結尾處,門口的第一件作品為木雕版〈時間旅行標誌〉作為此次展覽的開場,留有與旅行記事有關的伏筆,也潛藏有公路電影敘事在當中。不過一個急轉彎,迎面而來的是一座高聳挺立、高達有六公尺的巨型塔柱,名為〈太空漫遊的直立空間(2024)。
此作可以視為李承亮「太空計畫」系列作品〈漫遊巴士〉的延伸,這是他2012 年開啟的創作計畫,當中配裝有月球垂吊裝置、鐵鏽質感的太空艙、內部配置居家空間的廂型車等大型裝置;2017 年藝術家進一步開展名為「路上的萬年站」的系列作品。他以無人劇場思考,在動與靜之間凝結下公路移動的身體經驗,當中部署有水塔形狀的個人包廂〈萬年站〉與〈世界級環繞音響〉、木工自製的〈移動的小房間〉、油畫繪製如公路上廣告看板與交通號誌的〈左轉彎〉與〈二號石頭〉。這也奠定下李承亮在互動式、可棲式大型裝置的美學典範,並且混用現成物與工業用媒材,使作品散發既科幻又復古的質感。
過去他以垂直方式將《2001 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 1968)經典場景鑲嵌於廂型車內,新作翻轉90 度、改採直立。電影場景作為裝置藝術家的造形建構援引,李承亮作品中常能看見他對於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電影的致敬,但他的創作脈絡中卻節制地使用影像。這個巨型物,也讓我聯想到《2001 太空漫遊》開場那塊促使猿猴角色們啟發使用工具狩獵、不斷進化的巨型黑石板。
主場:猩猩的無限開展
進入到展場中央,李承亮部署了一系列「猩猩」的繪畫、雕塑、裝置作品,圍繞著他在展牆上即興手繪的猩猩塗鴉。如果以展場敘事線來看,這一段落可謂「猩的展」的主場所在。不同於過往工業質感的大型裝置脈絡,這條從藝術家駐村後另開出的「猩猩」支線系列作品,在此次個展中一次攤開:〈橫濱星猩〉(2020)三聯畫以城市、自然與災難場情交織,人與猩猩的界線被模糊,反思現代文明;〈猩猩石板椅〉系列(2020)將臺灣傳統的石板坐椅嫁接上猩猩木材上,裝配成獸形傢俱,帶有奇幻風格;〈猩猩石〉(2022-2024)以單件石雕為形式,透過藝術家在溪流撿拾的岩石打磨成不同猩猩的造形,在線條、幾何的排列組合中對應著李承亮心目中的猩猩理型(Form, Ideas)。
除了駐村經驗引發李承亮新的創作脈絡開展,關於「猩猩」系列另一條啟發呈現在〈猩猩石板椅〉桌面上放置的一本相簿作品〈聖經石特集〉(2024),這也是近年來李承亮少見的影像創作。當中的攝影作品源自藝術家前往南投武界的登山經驗,他在乾涸的濁水溪引水道上遇見一顆宛如大猩猩的巨石,當地人稱之為「聖經石」。傳說曾有牧師在部落傳教,登上聖石上傳頌聖經,上頭也疊合著原住民的萬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