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美援時代的台糖五廠紀事-高雄農化廠—從DDT、六角牌農藥到長壽沙拉油


5月號 2025 May
封面故事—美援時代的台糖五廠紀事-高雄農化廠—從DDT、六角牌農藥到長壽沙拉油

原應在上海成立美援DDT廠,因國共戰事而將設備遷至臺灣,最終選址於高雄市成功二路4號建廠

文/編輯部、圖/台糖研究所

走入台糖公司數十年來的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在許多關鍵轉捩點上,有些工廠不只是一處生產設施,更是一段時代的見證者。高雄農化廠,正是這樣一座背負時代重責的場域。它不僅是臺灣防瘧歷史的無名英雄,更是沙拉油製造技術與台糖養豬事業的重要推手。

從「臺灣殺蟲藥廠」到「高雄農化廠」:一座工廠的更名軌跡

高雄農化廠的故事,始於戰後初期聯合國救濟總署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援助。民國35年(1946年),美援物資中包含了DDT廠、磺胺劑廠、X光站等成套醫療設備,原訂這些設施將於中國上海設立,但因國共戰事逆轉,唯有DDT廠的設備得以順利運抵臺灣,最終選Landaur先生主持下,聯合日籍與本地工程師完成整廠安裝,並於民國39年(1950年)11月啟動生產,臺灣第一批工業級DDT由此誕生。這座工廠的名稱,也反映了它在不同階段所扮演的角色與時代背景:

1、民國38年(1949年),設廠初期稱為「臺灣殺蟲藥廠」;

2、民國39年(1950年),兩度更名為「臺灣農業化學廠」與「臺灣農業化工廠」;

3、民國42年(1953年),改隸「經濟部農業化工廠」;

最終於民國45年(1956年)正式移交台糖公司,並於民國48年(1959年)更名為「高雄農業化工廠」。

這些名稱的轉變,不只是組織調整的結果,更透露了臺灣戰後產業、公共衛生政策與農業技術的演進脈絡。

瘧疾戰役的無聲推手:高雄農化廠的DDT奇蹟

在日本時代,瘧疾是橫掃臺灣南部的重要流行病之一,被稱作「臺灣熱」,日本政府雖嘗試各種方法壓制瘧疾,如透過保甲制度強制採血與服藥,或以衛生工程控制蚊蟲滋生,但始終未能根除病源。

戰後初期,瘧疾捲土重來。民國45年(1956年),洛克斐勒基金會協助設立瘧疾研究所,奠定臺灣防疫基礎。隨後,民國40年(1951年)起,由內政部、衛生處、農復會、美援會與WHO等多方協力啟動瘧疾控制計畫,正式將公共衛生納入國家政策重點。

高雄農化廠在這場戰役中,扮演了最重要的後勤角色。自民國41年(1952年)起,該廠生產的75%濃度DDT水懸劑全面用於全臺室內牆面噴灑,有效消滅傳播瘧疾的蚊媒,大幅降低疫情擴散。民國42年至45年曲(1953至1956年間,)防瘧所需DDT全數由高雄農化廠供應。

臺灣也因此成為亞洲首個根除本土性瘧疾的地區,並於1970年獲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認證。在這段關鍵歷史中,高雄農化廠堪稱無聲的功臣。

農藥產業的全盛與轉型:六角牌的時代光芒

在防瘧任務逐步告一段落後,高雄農化廠將重心轉向農藥生產,進一步支援台糖公司蔗作與農業部門。自1950年代起,該廠陸續生產DDT、BHC、巴拉松、馬拉松等超過20種殺蟲劑、殺草劑與殺鼠劑。這些農藥產品除供台糖公司自用,也透過成立全省經銷網,行銷至全臺各地,並以「六角牌」作為品牌商標,迅速打開知名度。

「六角牌」不僅象徵台糖農藥的品質保證,也是一段屬於1950至1970年代的農藥黃金時期記憶。當時,臺灣農業正邁入現代化,化學農藥被視為提升生產力的象徵,六角牌。

然而,農藥產業如同許多技術密集產業般,變動迅速且競爭激烈。1970年代初,隨著政府禁用DDT與BHC,加上外資農藥企業技術不斷更新,台糖農藥業務逐漸難以維持競爭力。民國65年(1976年),台糖公司與臺灣氰胺公司合作後,決定關閉高雄農化廠的農藥生產線,將設備遷至新豐新廠,並結束該廠的農藥事業使命,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章。

沙拉油革命:從聯合國設備到「長壽」品牌的誕生

若說DDT是高雄農化廠在公共衛生上的傑出貢獻,那麼沙拉油事業則是其對日常民生的溫柔介入。1950年代初期,為因應食品自主與農產品加工需求,高雄農化廠自美國引進Allis-Chalmers公司的溶劑提油設備,於民國43年(1954年)正式建成臺灣第一座黃豆提油工場。

這套現代化設備可每日處理黃豆50公噸,使用己烷作為溶劑進行高效率萃取,為臺灣食用油產業帶來技術革新。初期因原料不足而產能不穩,直到民國48年(1959年)始得以進口美援黃豆穩定生產。民國62年(1973年),高雄農化廠推出加了維他命A與E的「長壽沙拉油」,不僅品質穩定,亦深獲家庭主婦與營養師推崇,成為市場熱銷品,開啟台糖食品化轉型的重要一章。

除了黃豆油,農化廠還能處理花生、米糠與菜籽等多種油料作物,為臺灣食用油工業建立多樣原料來源的基礎。這座工廠的成功,也使台糖公司意識到油脂產業在民生與畜產上的潛力。

台糖養豬事業與設備遷移:小港新廠的戰略調整

隨著台糖進一步投入養豬業,飼料需求大增,黃豆粕作為蛋白飼料的來源成為關鍵。高雄農化廠的提油能力雖然穩定提升至90公噸每日,但終究難以滿足需求。於是,台糖決定另起爐灶,在小港糖廠籌建新型製油工場。

民國64年(1975年)動工的小港製油廠具備更高效的處理能力,至民國68年(1979年)正式啟用時,已能每日處理黃豆達340公噸。舊有高雄農化廠的製油設備,也在這段期間陸續遷移整併至小港廠,象徵一個工廠時代的轉換與再出發。

小港廠不僅延續沙拉油製程,並符合國家與國際食安標準,使臺灣製油技術與品質正式與國際接軌。這項升級,使台糖於1980年代正式成為臺灣食品產業的重要角色。

高雄農化廠的歷史意義:一部臺灣現代化的縮影

回顧高雄農化廠的歷史,它從聯合國援建的殺蟲藥廠出發,歷經戰後醫藥物資短缺的艱困時期,成為臺灣第一座DDT工廠,並在1950至1970年代之間,不僅見證,還積極參與了公共衛生、農業現代化與食品工業多元化等重要歷程。

其對臺灣瘧疾防治的貢獻,遠超過一間工廠所能達成的成就。這不只是生產DDT的地方,更是一個抗疫體系運作的核心節點,使臺灣能在20年內根除瘧疾,成為亞洲典範。這一成就背後,是包括高雄農化廠在內無數基層勞工、工程師與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

此外,該廠推動的「六角牌」農藥品牌,讓台糖成為農業藥劑供應的重要角色。雖然在環保意識抬頭與技術革新的潮流中,農藥製造業務終於畫下句點,但那段充滿技術挑戰與創新精神的時光,已深深嵌入戰後臺灣農業現代化的記憶中。

至於食用油業務,則見證了臺灣從依賴進口,到建構自主生產系統的過程。從黃豆進口、加工提煉、到推出品牌「長壽沙拉油」,再到今日仍受市場肯定的沙拉油品質標準,高雄農化廠所奠定的技術根基不容忽視。

最後,小港廠的接續,則證明了台糖在面對產業轉型與規模擴張需求時的前瞻布局與執行力。這種策略性調整與設施整併,體現了企業在經濟體質調整過程中的動態適應能力,也為臺灣產業升級提供了典範。

參考資料:

1. 陳器. (1957). 農化廠之新展望. 台糖通訊, 20(1).

2.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n.d.). 蚊香、蚊帳、DDT,那些年我們一起追殺的蚊子. Retrieved from 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article.aspx?a=239

3. 臺灣史研究所. (2013年4月9日). 台灣瘧疾史.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medical/2013/program_4-9.html

4.台糖公司. (1986). 台糖四十年. 臺灣: 台糖公司.

 https://vocus.cc/article/67739381fd897800015a89f9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美援時代的台糖五廠紀事

專題報導

資訊補給站

專欄

業務特寫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