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美援時代的台糖五廠紀事-台東糖廠鳳梨工場—寫下臺灣鳳梨罐頭外銷歐美的第一頁


5月號 2025 May
封面故事—美援時代的台糖五廠紀事-台東糖廠鳳梨工場—寫下臺灣鳳梨罐頭外銷歐美的第一頁

「糖鳳」(Taisuco)成功將「Made in Taiwan」的罐頭水果推上國際舞台。圖為當年宣傳照。

文/編輯部、圖/台糖研究所

說起臺灣鳳梨產業的發展史,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土鳳梨酥」與甜度爆表的「金鑽鳳梨」,其實還有一段較不為人知,卻同樣精彩的黃金歲月——那就是台糖公司在臺東設立的鳳梨罐頭工場「糖鳳」,這座工場不但曾創下單年外銷85萬箱的驚人紀錄,更曾是遠東地區最大規模的鳳梨罐頭工場。本文將帶您走進這段歷史的現場,見證臺灣鳳梨產業的堅韌與創新。

開拓東臺灣與穩定台東糖廠經營的先驅

民國44年(1955年),台糖公司響應政府開發東臺灣的政策,在臺東設立鳳梨工場,背後有兩大關鍵因素:一是創造農民就業機會,活絡農村經濟;二是為挽救台東糖廠成本過高的危機,透過增加鳳梨業務,利用製糖停工期間的人力資源,實現砂糖與鳳梨相輔相成的經營模式。

此項計畫的推動有賴美援資金的支持。在獲得美國政府同意協助後,台糖公司迅速展開鳳梨農務推廣工作,在臺東成立鳳梨農務小組,開始自營及契約鳳梨栽培,同時前往參訪台鳳在彰化的鳳梨罐頭工場,汲取寶貴經驗作為建廠參考。

「糖鳳」誕生的艱辛歷程

美援貸款敲定後,台糖公司隨即積極擬訂鳳梨加工機器採購規格,並於民國44年(1955年)11月送交政府相關單位審查。值得一提的是,美援資金的動用需經「懷特公司」審核—這是由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政府共同合聘的工程顧問公司,負責監督美援的運用與執行,確保資金得到妥善利用。

經過層層關卡,各項機器於民國45年(1956年)9月才完成訂購手續,這些設備分別來自澳洲、義大利、美國、英國及德國等國家。廠房工程緊接著在同年10月動工,採用「預立混凝土」結構,不僅較原先工價節省約20%,更是台糖公司建築史上首次應用此工法,開創了公司建設的新里程碑。規劃精良的鳳梨工場占地8,160平方公尺,布局合理而科學:前部作為鳳梨生果選擇集放場所、中間設置製造區域、後部則為成品倉庫。廠房周圍周密布設鐵道及公路,確保原料進廠與產品出貨的便捷運輸。在眾多工作人員日夜趕工下,工場終於在民國46年(1957年)年7月11日正式投產,生產出名為「糖鳳」(Taisuco)的鳳梨罐頭,揭開了台東鳳梨工場的歷史新頁。

與臺東農民共創繁榮

台東鳳梨工場的設立,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當地平地與山坡地的鳳梨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許多原本荒蕪的砂礫地與山坡地煥然一新,轉變為生機盎然的鳳梨果園。這裡出產的鳳梨品質特別優異,不但供應臺東工場所需,更吸引西部各鳳梨工場派員前往直接向果農採購,為東部農村經濟注入活水,實現了當初設廠的宏願。

工場運作需要大量人力支援,台糖公司因此從臺灣各鄉鎮招募女作業員,周到地提供交通車、宿舍和三餐,並採晝夜兩班制運作。每班通常需要上千人力,工廠內部經常人聲鼎沸,生產線上忙碌的身影此起彼落;而工場外的廣場,每逢上下班時間更是車水馬龍,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精緻的生產流程

台東鳳梨工場採用系統化的生產流程,展現出現代工業的縝密與效率。當鳳梨收成後,農民以牛車或小火車將金黃的果實運送至工場,經由經驗豐富的工人初步挑選,去除不合格品後送進儲料場。經過充分洗滌的鳳梨隨即進入脫皮、去心工序, 削去外部粗糙的果皮與中心的堅硬果芯,最後送入調理室進行精緻加工。

調理室是整個生產過程的心臟地帶,內設5條高效生產線。每條生產線兩側站滿身著統一白衣、白帽且戴著手套的女作業員,她們細心地檢視每一片鳳梨,將機械無法去除的細小果皮和黑點一一削去,確保產品品質。經過這道關鍵工序的鳳梨,隨即被送入切片機進行精準分割,切片後再次經過嚴格挑選,只有符合標準的優質鳳梨片才能進入裝罐環節。

裝罐後的鳳梨添加特製糖水,隨後經過封罐、高溫殺菌、貼標等一系列嚴謹流程,最終被送入倉庫,等待配送。這套流程不僅確保了產品的品質,也奠定了「糖鳳」在國際市場上的良好聲譽。

開創歐美市場的突破

根據政府規定,台糖的鳳梨罐頭只能銷往歐美市場,而不能與民營企業爭奪已有良好基礎的日本市場。這項政策雖然出於避免與民爭利的良善初衷,卻也為台糖公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對台糖而言,歐美市場猶如一片未經探索的處女地,更令人卻步的是,這些國家的檢驗標準遠比亞洲市場嚴格。當台糖初次嚐試出口兩船鳳梨罐頭到美國時,果不其然因「黴菌污染過高」被美國海關拒絕入境,滿載而歸的貨船宣告了首次嘗試的失敗。

這個挫折並未打垮台糖的決心,反而促使政府迅速採取行動,成立了一個專業的跨領域專案小組。這個小組匯集了農復會與台大等機構的28位頂尖專家,陣容之強大令人刮目相看,甚至包括了醫院開刀房的專業護士,以確保衛生標準達到最高水平。

專案小組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工場進行全面而細緻的檢查,並提出一系列改善措施:工廠全面加裝紗窗紗門防止蟲害、水塔安裝高效過濾設備保證水質、傳統糞坑升級為現代化抽水馬桶改善環境衛生,同時對所有女作業員進行嚴格的個人衛生培訓,從根本上提升生產環境的衛生水準。

這些努力很快結出碩果。民國48年(1959年),台糖生產的鳳梨罐頭終於成功符合美國的嚴格檢驗標準,順利打開了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一旦突破了美國市場這道屏障,其他國家的大門也隨之敞開。此後,台東鳳梨工場的產量逐年攀升,產品線也不斷豐富多元化。到了民國53年(1964年),年產量達到驚人的85萬箱高峰,一舉超越台鳳,成為國內最大的鳳梨工場,完成了從追趕者到行業領導者的華麗轉身。

對臺灣鳳梨產業的深遠影響

台糖鳳梨罐頭成功打入美國市場的意義遠不止於單一企業的勝利,它如同打開了潘朵拉的寶盒,釋放出臺灣農產品走向國際的無限可能。緊隨美國市場之後,歐洲各國也相繼敞開大門,整個臺灣鳳梨罐頭產業因而進入空前繁榮的黃金時代。

數據清晰地展現了這一轉變的巨大影響:臺灣在民國46年(1957年)的鳳梨罐頭外銷量為83萬箱,到台糖成功打開美國市場的民國48年(1959年),總量已飆升至174萬箱,增長超過一倍。這股上升勢頭持續走高,到了民國58年(1969年),臺灣鳳梨罐頭外銷量達到歷史高峰的443萬箱,西德、英國與美國成為三大主要市場,「臺灣製造」的金字招牌在國際舞台上熠熠生輝。

在這場產業盛宴中,台東糖廠鳳梨工場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工場年產值超過一億元,不僅為台糖公司帶來豐厚收益,也成為臺東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創造出上千個就業機會,改變了無數家庭的生活面貌。這段輝煌歷史,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糖鳳傳奇」,成為臺灣農業工業化發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後記:一座工場的時代記憶

從美援協助、跨國設備引進、農工整合,到女工勞動與市場拓展,台東糖廠鳳梨工場是一個時代的濃縮。它見證了臺灣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以國家力量推動地方振興,並成功將「Made in Taiwan」的罐頭水果推上國際舞台。即使光環逐漸淡去,它所刻畫的歷史軌跡,仍是今日產業政策與地方創生的寶貴參考。


參考資料:

1、台糖公司. (1986). 台糖四十年. 台灣: 台糖公司.

2、台糖通訊編輯部. (2015, 10月). 遠東最大鳳梨工場 糖鳳TAISUCO品牌名揚國際. 台糖通訊. https://www.taisugar.com.tw/monthly/CPN.aspx?ms=1400&p=13385574&s=13385585

3、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n.d.). 原臺東糖廠鳳梨工廠. 國家文化記憶庫2.0.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313572

4、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n.d.). 蔣經國先生視察臺東糖廠鳳梨工場. 國家文化記憶庫2.0.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d=315547&indexCode=Culture_Event

5、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2021, 5月5日). 鳳梨罐頭的黃金傳奇:1970年代外銷達到驚人400萬箱,也為台灣賺進可觀的外匯. The News Lens.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1721

6、鬼王. (2021, 6月4日). 《鬼王來鬼扯》台糖跟鳳梨有啥毛線關係?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63301

7、文化部. (n.d.). 台灣外銷的榮光鳳梨罐頭催生經濟奇蹟,臺灣外銷的榮光鳳梨王國,產業篇,遷臺黃金十年(1949-1960). 中央通訊社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 取自 https://cnaphoto.culture.tw/home/zh-tw/CultureStory_63 https://vocus.cc/article/67d7b24efd89780001232b22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美援時代的台糖五廠紀事

專題報導

資訊補給站

專欄

業務特寫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