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元直
美國關稅海嘯席捲全球。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2日在白宮玫瑰花園發表了一場名為「解放日」的演說,川普宣布了廣泛的全球關稅政策,他詳細列出了他聲稱各國對美國徵收的關稅,以及他將反過來對這些國家徵收的報復性關稅。此舉,震憾了全球。
川普宣布的最高關稅率包括:柬埔寨 49%、越南 46%、斯里蘭卡 44%、孟加拉國 37%、泰國36%、中國34%(另加現有的20%關稅)、臺灣 32%、印尼 32%、瑞士31%、南非 30%、巴基斯坦 29%、印度 26%、南韓 25%、日本 24%、歐盟20%。並且預訂在4月9日生效。
川普這一宣布,引發全球股災,及美國經濟將步入衰退疑慮,最後,美國總統川普於4月10日宣布對等關稅暫緩90天、全球稅率調降至10%;中國大陸則因對美實施報復性關稅,因此川普宣布對中國大陸課125%關稅(另加現有的20%關稅)。川普關稅政策仍持續變動中。
因為對等關稅暫緩實施,臺灣產業迎來喘息、關鍵談判與調整時機。總統賴清德先是對外宣示,臺美談判關稅可以比照美加墨自貿協定,從臺美雙方「零關稅」開始談起。之後投書指出四大原則回應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包括:將以降低臺美間所有關稅為共同目標,尋求重啟貿易談判;臺灣將迅速擴大對美採購;擴大在美國各州的投資;致力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
賴總統啟動「產業傾聽之旅」,首站11日在台中產業園區,與機械器具業者座談。他在會中宣布,藉由美國對等關稅衝擊,我國經濟戰略將調整為「臺灣+美國」,也就是「立足臺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產品同樣行銷全世界」。
然而,對等關稅對臺灣衝擊仍在,包括總體經濟及個別產業。行政院長卓榮泰11日赴立法院針對「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專案報告,報告中指出,對於我國產業衝擊評估上,已進行高關稅及低關稅評估,而當美國公布將對我國課以32%對等關稅稅率,初步估算臺灣工業產品出口美國將衰退26%,影響製造業產值5%及12.5萬就業人數。
其中,對電子資訊、機械、運輸工具、重電及電線電纜、建材雜項、鋼鐵金屬、一般化學及家電可能受較大影響,推估受影響產業產值影響幅度在3%至14%。
經濟部長郭智輝在立法院表示,美對臺課32%關稅,預估將衝擊製造業9000億元產值。經濟部評估報告指出,2024年臺灣對美國出口達1,114億美元,占總體出口23%,主要出口到美國的前30大產品,占臺灣出口到美國總值的72%,主要以資通訊、電子零組件為主,占對美出口達65.4%,其餘汽車零組件、扣件、機械零件、自行車、運動器材、家具、塑膠製品等傳統產業產品約占5.8%。
至於個別產業影響,經濟部初步評估,其中鋼鋁及其製品加徵25%與其他對手國一致,可與其他對手國公平競爭;扣件業會受到影響,手工具、水五金稅率是32%,預期短期獲利下滑。
運輸工具方面,經濟部表示,自行車加徵32%,整車影響有限、零組件部分影響持續評估中;汽車零組件遭徵25%關稅,但因產品驗證輸銷約需1年作業時間,短期仍會繼續出口,中長期可能影響國內生產製造。
機械產品方面,經濟部指出,關稅加徵32%,中小型工具機及產業機械將會受到影響。在重機電及電線電纜產品方面,經濟部指出,部分重機電因為需要取得認證,所以短期較難被取代;電線電纜以內銷為主,影響程度將持續觀察。
至於石化、塑膠及橡膠,經濟部評估,石化及橡膠製品輸美金額較少,影響有限;塑膠製品部分產品對美國的依賴程度較高,預期會影響競爭力。
此外,經濟部指出,運動器材會面臨到品牌客戶洽談成本轉移的壓力;家具因為市場競爭的對手關稅較臺灣高,受影響程度持續關注。部分輸美家電業者,競爭對手為美國當地廠商,加徵關稅將影響產品競爭力。
經濟部表示,醫材適用32%關稅,成本增加影響廠商獲利;藥品暫時豁免,關稅尚待後續評估。
一般化學將面臨32%關稅,經濟部表示,造紙因為輸美占比較低,衝擊有限;染料或顏料主要外銷市場是在東南亞,加工後輸到美國,可能會有間接影響;化妝品部分,客戶無法完全吸收提高關稅成本,預期利潤可能會被壓縮。今年經濟成長率也將受衝擊。主計總處提給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報告指出,主計總處指出,川普高關稅如果確實執行,將使美國及全球經濟成長率明顯減緩,依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初步評估對主要國家影響,預估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將由3月預測的2.6%下調至2%以下,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及歐盟等臺灣主要貿易夥伴也將明顯下修。
主計總處書面對告指出,近年我國對美出口快速增加,出口金額由2018年之395億美元大幅上升至2024年1,114億美元,占整體出口比重由11.8%提升至 23.4%,主因資通訊及電子零組件2類產品對美出口顯著增加,兩者合併占我國輸美比重由2018年的三成躍升至近七成,反映美中貿易戰後全球供應鏈的轉移,以及美國企業對我國半導體產業高階產品的需求,為兩國產業分工及貿易互補的結果。
影響所及,美國來自我國商品貿易入超(進口減出口的差額)大幅增加,根據美國普查局統計,2024年我國為美國第6大入超國,入超金額達739億美元,較美中貿易戰前(2018年)大幅增加587億美元或3.9倍,多為美國企業拓展AI新興應用所必須之高階資通及電子產品,倘加徵高額關稅將提高美企成本,台廠供應鏈亦受衝擊。
主計總處進一步指出,全球經濟放緩,不只不利臺灣出口,投資及消費也都會受衝擊,主計總處初估將影響今年經濟成長約0.5至1.5個百分點。
主計總處2月預測今年經濟成長3.14%,以預估影響數來看,今年經濟成長將下修至2.64%至1.64%之間。國發會主委劉鏡清也在立法院表示,美對臺稅率出爐後,國發會已請專業機構研析經濟衝擊,結果顯示,經濟成長率將減少0.43至1.61個百分點,現在政府正委託另一家研究機構進行二次檢核。若以國發會委外研究的推估,最糟的情境將只有1.53%。
主計總處與國發會的預估顯示,今年我國經濟成長率不僅不保3,還很有可能降入「保2」之戰。
至於對物價的衝擊,主計總處認為,全球經濟降溫將使國際能源及農工原料價格下跌,4月7日OPEC油價為每桶66.3美元,已較4月2日每桶77.4美元下跌14.3%,銅、鎳、錫等基本金屬分別下跌約1成,有助廠商生產成本下降,研判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CPI)漲幅低於2月預測的1.94%。
主計總處提醒,長期而言,加徵關稅壓縮廠商獲利,恐衝擊全球供應鏈,若引發斷鏈危機,將使廠商生產成本提高,轉嫁至終端產品價格,供給與需求等因素交互影響下,增添長期物價變動不確定性,仍需密切關注後續情勢變化。
針對物價,央行表示,即使臺幣對美元匯率因此貶值,推升我國進口品成本,但臺幣匯率貶值對國內通膨率影響有限,估計臺幣對美元匯率貶值一個百分點,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約0.025至0.05個百分點,加上國際原油等原物料價格走低,抵銷匯率貶值的衝擊,應可減緩輸入性通膨壓力。
至於對房市的影響,央行表示,已七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國內房市正進行修正,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對國內房市雖無直接影響,但因房價變動受眾多因素影響,包括經濟成長與就業情勢、股市變動對民眾財富與購屋信心等,可能間接影響房市。未來將密切觀察美國關稅政策後續發展及其對國內房市的可能影響,並持續檢視信用管制措施執行成效,滾動調整相關措施內容。
「美國對等關稅措施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行政院報告分析,川普上任後立即推動「美國優先」的貿易與投資政策,旨在從貿易與投資兩個方面調整美國的經濟結構。川普政府則積極吸引外資擴大在與關鍵產業的威脅。此面向的政策核心不僅是為了促進美國經濟的再工業化,也是為了確保美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政院分析,美國對等關稅措施主要是為了解決貿易失衡及不公平貿易行為,美國政府認為其他國家的貿易做法已經損害美國的經濟利益,讓美國企業在競爭中處於劣勢,故而決定實施對等關稅措施,來減少不利美國經濟發展的貿易行為,促進本國製造業的發展。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府會全力以赴,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確保臺灣能穩定經濟,持續向前進步。
行政院指出,此次美國政府實施的對等關稅措施,主要是針對貿易不平衡的現況,對世界各國普遍性加徵關稅,而不僅僅針對臺灣,然美國雖暫時維持加徵10%基礎稅率的90日緩衝期,尚待白宮以行政命令正式公告後,方能掌握所有細節。長期以來,臺美之間已建立互信且緊密的貿易夥伴關係,政府會把握這個90日的黃金時間,針對該措施盡速與美國展開交涉進行談判,亟力尋求雙贏的方案,並在支持臺美產業共同成長的前提下,持續深化雙方的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