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繽紛生活-台灣糖業史話(中)


2月號 2013 Feb
繽紛生活-台灣糖業史話(中)

台灣糖業史話(中)

文/魯友柏


參、業務進展

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自1901年橋仔頭建廠,到台灣光復的40多年間,業務屢次擴充,組織也因為環境的轉變而不同,蛻變經過可分為下面幾個時期:


一、日俄戰後的大擴充時期(1906~1911年)

日俄戰後,日本的國勢驟然強大,日本企業界頓時勃興,日本資本家就乘勢大舉投資台灣,糖業也形成大發展和徹底改進的階段,此時鹽水港、明治、東洋、林本源、新高、帝國等會社,及大日本台灣製糖工場先後紛紛設立,更以政治力量制定原料區域採收制度,確立了台灣糖業在糖業資本支配下的原料獲得保障形態。1910年,各製糖會社更進一步組織台灣糖業聯合會,以各種限制藉以聯會壟斷市場,也使得廣大的蔗農淪為慘遭殖民政策剝削的受害者。

(一)第一次增資

在這個台灣糖業飛躍發展的時代,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規模也日漸擴展,1906年8月30日臨時股東會議決定首次增資400萬日元,作為建立新廠和開闢農場的需要,經過這次增資後,總資本額已經達到500萬元。所作各項新建工程有下列數端:

(1)建設橋仔頭第二工場──依照爪哇糖廠型式設計,壓榨能力400噸,1907年5月興建,年終落成,次年1月開機製糖,機械都是新型,壓榨機是四重裝置,其他為四重蒸發罐、真空結晶罐都在這時候採用,內容外觀都見當時台灣最先進的新式製糖工場。

(2)建設橋仔頭酒精工場──該會社首先用作生產酒精原料,向外國購入酒精蒸餾設備,日產94度酒精15石(日本升之百倍亦為石,合180,391公升)。1907年4月開工,為台灣用糖蜜製作酒精的嚆矢。

(3)改善運輸設備──1905年在橋仔頭敷設30吋軌距的鐵道數哩,新造運蔗車用水牛牽引;其後又敷設機車軌道,1907年10月,30吋軌距專用鐵道延長39哩,配置機車2輛,4噸貨車150台,架設專用電話線40哩,成了日後台灣整頓鐵道的濫觴。運輸費用大為節省,產糖率提升,蔗園面積擴展,是這一決策的重要收穫。

(4)開闢後壁林農場──1906年收購後壁一帶土地約3千甲,開設示範農場,使用英國製蒸汽犁開闢土地,開始實行機械農墾。

(5)建設後壁林工場──該場於1907年11月奠基,翌年12月落成,1909年1月開工製糖,壓榨能力千噸,工場構造形式,與橋仔頭第二工場大體相同。

(二)開發屏東平原

屏東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糖米的適宜產區,該社創立之時,曾經矚目該地作為來日發展地區,日俄戰後,除增設屏東工場外,先後又合併區內原有的大東及南昌2家製糖會社,生產能力大增。

(1)合併大東製糖株式會社──大東會社資本300萬元,創辦人多半是台灣會社的大股東,1907年臨時股東會議通過,6月合併登記手續完成,這時候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資本總額已達到千萬元。

(2)收購南昌製糖株式會社──1903年在屏東公館庄創立,擁有壓榨能力60噸的小型製糖工場,因所占地勢優良,台灣會社乃於1906年締約收購,至1910年以機械過於陳舊而廢止。

(3)建設屏東工場及敷設鐵道──合併大東會社後,在屏東歸來庄籌設屏東工場,1907年興工,翌年底落成,型式與後壁林場相同,壓榨能力1,200噸。運輸設備方面,在九曲堂至屏東間敷設鐵道,架設下淡水溪橋樑,建場器材及產品運輸大為順暢。

(三)合併台南製糖株式會社

台南製糖株式會社於1904年創立台南善化里六份寮,擁有壓榨能力180噸新式製糖工場一所,及能力各為120噸的崁腳庄、紅瓦厝、竹仔腳、直加弄4間改良糖廍,原料採收區與台灣會社橋仔頭蔗區相鄰接,土壤肥沃,台灣會社因此蓄意合併,先是投資合作,繼而強力於1909年締約合併,10月登記手續完成,發行新股票,資本增到1,200萬元,4糖廍改稱製糖所,生產赤糖。

(四)第二次增資

1910年2月,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就原資本額增加1倍至2,400萬元,以作另建車路墘工場、擴充屏東工場及改進運輸設備的需用。增資後股份總額共計48萬股。

(1)擴充屏東工場──該社初創立時,就已預備擴充屏東工場,1909年11月興工,歷時1年完成,壓榨能力3,000噸,可稱為當時東亞第一大製糖工場。

(3)建立車路墘工場──1910年1月,著手建築廠房及裝置機械,11月即開工製糖,壓榨能力1,200噸。該場北接灣裡,南鄰橋仔頭,原料取得更為便利。原來製造赤糖的崁腳庄等4所改良糖廠就此廢止。

(3)建設屏東酒精工場──1910年8月興工,隔年5月落成,10月開工,機件自德國購入,每日釀酒精15石,銷路遍及中國、日本及韓國。

(4)原料運輸設備的改善──從1907年在橋仔頭敷設39餘哩的專用鐵道開始,此後原料區域逐漸擴大,三、四年之間,運輸設備增加數倍,至1912年專用鐵道已從39.4哩延長至396.3哩。

(五)合併怡記製糖株式會社

日人據台以前,外國商人在台灣的勢力很強,尤其是對糖業的經營為甚,利用買辦制度,給各糖廍以低利貸款,經銷全部產品為條件,獨占台糖的貿易權。日人據台後,外商多半撤離,留在台灣的僅有英商的怡記及德記2家洋行,當時怡記已改砂糖貿易為製造業,不久即被合併,德記也停止砂糖業務。

怡記洋行原來有2所製糖工場,一在台南三崁店,壓榨能力850噸;一在鳳山,壓榨能力300噸,由於原料與台灣會社各廠的原料接壤,而有合併的企圖。最後於1911年併購,此時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總資本額已達到2,550萬日元,製糖工場有橋仔頭第一、第二、後壁林、屏東、車路墘、三崁店、鳳山、灣裡8所,及屏東、橋仔頭2酒精工場,規模日漸擴大。後來又鑒於兼營精糖工業的利益,於1912年12月,以90萬日元收購神戶製糖株式會社,這時該社的業務範圍已兼及日本、台灣兩地。

由於事業的日漸擴展,為了統轄的便利,就在1911年將社址由發祥地的橋仔頭遷到高雄,最後為了開拓屏東平原的緣故,於1912年再將社址遷到屏東。


二、颱風侵襲的災害時期(1913~1914年)

台灣每逢颱風侵襲的時候,甘蔗因為高株的關係受災特別嚴重,1911年8月及次年9月的2次風災損失,更是日人據台後所罕見。所謂禍者福之倚,因此促成了台灣糖業努力改進和成就的根源,奠定了台灣糖業的深厚基礎。

下面所表列數字,可見風災前後甘蔗收穫量及產糖量之差異,台灣全島災後甘蔗收穫量為之大減,台灣會社蔗園減收量約為前一年度的一半。隨著蔗苗的缺乏,米價上漲,農民種甘蔗的興趣大大減低,這些直、間接的原因,也使糖業的發展大受打擊。 

(一)風災後的對策

該會社經過風災損害,元氣大傷,積極研究對策後,發覺要振興糖業非大力改良農業技術不可,遂針對以往的缺失,加強從事抗風特強優良品種的培育。1913~1914年間,先後在大南庄(台中東勢)及後里庄(台中豐原)設立蔗苗培育所,把育成的優良品種配給蔗農,各會社都先後設立中間苗圃,及擬定每3年更新蔗苗計劃,並且從海外引進優良品種,其他如甘蔗早植改進法,也從此開始。1914年4月,總督府頒佈蔗苗取締規則,品種改良更為積極。

(二)合併埔里製糖株式會社

在力求品種改良的進程中,因鑒於為優良蔗苗的培育,必須在地勢較高的地區,與一般蔗園隔離以免病蟲害的感染。經勘測全島各地,以埔里社最為適合,就有了合併埔里會社的企圖。

埔里製糖株式會社於1910年創立,資產25萬日元,壓榨能力300噸,後來資本增加到200萬日元,開工不久就因實績不佳而告停頓。該社位於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地勢,周圍群山環繞,很少風害,病蟲害更易防遏,大部分土地雖是沒有灌溉之利的山佃,但是雨量分布良好,不失為蔗作的適宜地區。1912年12月兩會社締結合併契約,資本總額已達到2,750萬日元。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我的另類農曆年

專題報導

業務特寫

專欄

繽紛生活

資訊補給站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