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專題報導-被遺忘的糖業文化系列之一 中壢崁子腳工場


3月號 2013 Mar
專題報導-被遺忘的糖業文化系列之一 中壢崁子腳工場

文/張健豐


前言

筆者在民國七十年代初就讀之《國中地理》教科書上提到:「台灣的甘蔗分佈在大安溪以南的平原。」探究其原因為台灣北部甘蔗栽培條件不如南部,在北部建糖廠不符經濟原則。但在日據中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糖業好景氣時代,連北部都曾相繼爭地建立製糖工廠。

本文將介紹的中壢崁子腳製糖工場即是其中之一,但因其創立時間晚,關閉時間早,故已漸漸被人給遺忘。以下將根據筆者在前身為總督府圖書館的台灣圖書館的館藏史料,包含期刊及舊報紙,詳略介紹此糖廠的沿革及發展。


此為1940中的台灣糖業圖之大安溪以北部份,此時剛創立的崁子腳工場和新竹、竹南工場尚隸屬帝國製糖。其南原隸屬東洋製糖的月眉工廠及隸屬昭和製糖的苗栗及宜蘭二結工場,已分別於1937及1939年併於大日本製糖

▲此為1940中的台灣糖業圖之大安溪以北部份,此時剛創立的崁子腳工場和新竹、竹南工場尚隸屬帝國製糖。其南原隸屬東洋製糖的月眉工廠及隸屬昭和製糖的苗栗及宜蘭二結工場,已分別於1937及1939年併於大日本製糖


日據時期的崁子腳工場

中壢崁子腳製糖工場是大本營在台中的帝國製糖會社創建,座落於中壢郡中壢街中壢二〇〇,也就是今台鐵內壢(舊稱崁子腳)火車站的南方400公尺處。1936年初設計,該年8月20日獲許可;1937年著手建築;廠房於1938年4月落成。製糖機械於1939年1月14日安裝完畢,16日正式開工。從建築費至機械類合計花費鉅額約500萬元。


1938-03-21以鐵骨組立的帝糖崁子腳新工場(取自《台灣日日新報》)

▲1938-03-21以鐵骨組立的帝糖崁子腳新工場(取自《台灣日日新報》)


1938-05-22廠房建造完成之帝糖崁子腳新工場(取自《台灣日日新報》)

▲1938-05-22廠房建造完成之帝糖崁子腳新工場(取自《台灣日日新報》)


崁子腳製糖工場是帝國製糖最有企圖心擴建的工場,場內的汽機、發電機、壓榨用電動機(馬達)、速度制禦裝置等全部向日立製作所訂製,特徵為「完全電化」工場,即利用電力運轉占全廠1/3動力之壓榨機,其共有1000KW(千瓦)之交流可變周波方式發電機兩台,其中一座以60Hz供給一般工廠(general factory)動力,另一座則以可變周波方式專供壓榨機動力;分蜜機、抽水機類、輸送機類之各原動機皆以電動機驅動。配線以埋在地下管線為之,鐵管類也大半隱沒其姿。如此配置,使工場內之機械、器具得以充分的空間利用。

此工場和昭和(製糖)之玉井、苗栗同樣為電化、壓榨能力達750噸之新式工場。不同點在後兩者以地下道將無塵之蔗渣從壓榨機送至鍋爐,崁子腳則將發電室之窗關閉,改將蔗渣以輸送帶輸送,使發電後之蒸汽餘熱送到製糖部作有效之利用,如此發揮最大效率正為近代「汽電共生」最好的榜樣。台灣光復後,大部分的糖廠皆採用此方式,即將壓榨過所剩的蔗渣,透過輸送帶送至鍋爐作燃料,以鍋爐燃燒產生的水蒸氣帶動發電機產生電力及供應機器運轉的動力。

同工場(崁子腳)之土地約700甲買收,其中,20甲(6萬坪)為工場用地有製品、肥料、雜品3倉庫及鐵道事務室、機關庫、社員、傭人之宿舍及醫務室、俱樂部(日本式樓房)等,空間大、明亮且清潔,人手可多使喚,優於其他電化工場。工場用水除以1日1萬石湧出的井之外,用在真空管的水仰賴離場東僅500公尺的桃園埤(大)圳,從此以抽水機導入工場敷地北側的池子,當乾旱時,可支撐十數日。

同工場之運輸鐵道,從崁子腳車站至同工廠廠內敷設約1哩至台鐵本線,原料運搬用之社鐵以工場為起點,途中分為員樹林線、龍潭線、平鎮線等,敷設延長22哩(35公里)外以連絡社鐵之輕便線,敷設40哩(64公里)。


1944年崁子腳工場構內圖(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GIS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1944年崁子腳工場構內圖(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GIS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同工場採取區域內之耕地面積約4萬甲,其後追加編入桃園郡下之3千餘甲,總共4萬4千餘甲。此內5千8百多甲於1930年最初為新竹製糖所採取區域,1934得舊區域之龍潭地方原料甘蔗區。剛開工時,自作農場已遍及中壢、龍潭、平鎮、八德等鄉鎮,同地方採取區域內因非其他廠域的水田而以荒廢茶園為主又多紅土田之關係;且氣候寒冷,地味貧瘠,蔗作條件並不好,農民又幾乎無種植之經驗。帝糖會社從土壤改良和肥培管理等開始著手,並在中壢、埔心兩地置出張所,勸誘並獎勵蔗園耕作者事務。


1944年崁子腳工場鐵道分布圖(最粗體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GIS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1944年崁子腳工場鐵道分布圖(最粗體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GIS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經帝糖的努力,同工場壓榨能力為750噸,但實際能力可提昇至1000噸,最高可生產30萬擔粗糖。因崁仔腳製糖工場的加入,1939年帝國製糖會社大增產,創造產糖最高記錄共198萬3千餘擔,其中,新竹州下之新竹、竹南、崁仔腳3製糖所合計69萬9千7百餘擔,此數目已大大突破原來的目標50萬擔。粗糖之多產伴隨耕地白糖製造能力增大之必要,當局在電化的同時想施設耕地白糖製造裝置,但1937年中日戰爭之蘆溝橋事變後,從日本購入機械不順遂之際,正好島內製作品優異,給予同社很大的幫助,也使臺灣鐵工界揚眉吐氣。此後,同工場生產粗糖的能力提昇到50萬擔,廠房也因包裝砂糖之人力不足,開始雇用女工。

於是,崁仔腳製糖工場成為中壢高原(台地)地帶一大偉觀,不僅為當地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繁榮了中壢地方,而於1937年完工、高180公尺之大鐵筋混凝土建之大煙囪,也成為崁仔腳當地重要地標。

但是好景不長,1940年底,帝國製糖遭大日本製糖合併。當局考量於「大東亞共榮圈」糖業一元統制和食糧政策之遂行上,臺灣糖業需要再編成,特別是北部糖業合理化,即回復原來大安溪以南適合種植甘蔗的糖廠為主。於是崁子腳工場之部份耕地白糖設備移轉至月眉,1943年以後作業停止,原料送至新竹壓榨。又考量眼下新的製糖機械製作困難,崁子腳可用之機械、設備等都應於任何其他方面之活用。


台灣光復後的崁子腳工場

台灣光復後,崁子腳工場成為中壢冰糖廠,仍隸屬新竹糖廠管轄。1948年初因冰糖銷路不廣,停工一段時間。但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崁子腳糖廠曾經也組織過棒球隊,參加1941年8月大日本製糖所屬島内各製糖廠的棒球對抗賽,故此時仍有員工仍以打棒球為重要休閒。

1949年,國營企業的雍興實業公司與臺糖公司展開洽租崁子腳糖廠土地,包括廠房、倉庫、辦公室等及鐵道線路一式,於同年12月設立開業,成為台灣最大的紡織廠,但還保留賣冰的傳統。紡織廠移轉民營後,於1972年被遠東紡織購入,原糖廠設施遂一一拆除。今元智大學及對面的遠東紡織,即是糖廠的原址。


從小在崁子腳長大的舅媽曾在雍興那裡吃過冰,背景矗立雲際高不可攀的灰色煙囪仍舊存在(取自西流〈隨征中壢冰糖廠記〉《臺糖通訊》37.1.21.第2卷.第3期.p24)

▲從小在崁子腳長大的舅媽曾在雍興那裡吃過冰,背景矗立雲際高不可攀的灰色煙囪仍舊存在(取自西流〈隨征中壢冰糖廠記〉《臺糖通訊》37.1.21.第2卷.第3期.p24)

編輯室報告—健人就是腳勤

封面故事—勞資.新不了情

業務特寫

專題報導

專欄

繽紛生活

資訊補給站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