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繽紛生活-台灣糖業史話(下)


3月號 2013 Mar
繽紛生活-台灣糖業史話(下)

台灣糖業史話

文/魯友柏


三、歐洲大戰時期(1915年~1919年)

歐戰期間是日本企業發展上的一個轉捩點,糖業界的反映尤其顯著,甜菜糖主要產區的德、奧兩國製糖工業全部停頓,甘蔗糖業一枝獨秀,呈現空前的繁榮景象,台灣糖業為應各國需求,產量大為增加,盈利甚豐。1910年頒布的製糖能力增加限制法,在1917年也因之宣布廢止。

1920年初,糖價上漲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確是糖業黃金時代。台灣糖業處在價格激烈動盪的時際,確定了堅定的營業計劃,沒有流入投機的傾向,從而奠定以後發展的穩定基礎。

(1)建設神戶第二工場及擴充一場──當年收購第一工場,是因為兼營精糖的利益,此時精糖銷路更為暢順,產量不敷市場需要,又著手興建溶糖能力100噸的第二工場,年產量80萬擔,仍舊供不應求,就將一、二兩廠再加擴充,日產能力增加到250噸,成為日本有數的大精糖工場,不久又從美國購買製方糖機件,1920年產品問世。

(2)合併台北製糖株式會社──1910年由日人木下高橋等人所創設,資本300萬日元,生產能力500噸。台灣製糖會社經營區域,因併購台北製糖會社之後,已由南而北日漸擴大,資本增到2,980萬元。

(3)擴充酒精工場──歐戰期間酒精已有供不應求之勢,1918年屏東工場更新蒸餾裝置,日產量150石,第二年橋仔頭工場也隨之更新,日產量50石,大戰前的1913至1914年之中,2場年產量共計6,780石,隔年又增至1萬9千餘石,至1917年劇增到3萬2千餘石,此後都保持在3萬石以上的記錄,以致自產糖蜜不敷應用,而向爪哇輸入才不致匱乏。


四、歐戰後的飛躍時期(1920年~1929年)

1918年大戰告終,但歐洲甜菜糖供需仍不能平衡,以致在戰後一般物價下跌聲中,糖價反而上漲。在此空前的糖業景氣中,各製糖會社都力求事業的擴張,台灣製糖會社於1920年4月召開股東大會,決定再增資3,320萬元,作為建設九州、東港兩場及其他社業發展之用,資本一躍至6,300萬元。

(1)興建東港製糖工場──該場位在高雄州東港郡林辦庄溪州地方,初名溪州分蜜糖工場,1920年著手興建,後改名東港製糖工場,是唯一以日製機械設備所建立的工場。

(2)興建九州製糖所──因精糖銷路日漸擴充,該社乃又興建九州精糖場一所。1920年興工,翌年7月完成,8月開工製糖,壓榨能力百噸,該場機械除汽罐外,亦全部使用日製品。


五、社業擴充時代(1926年~1942年)

自從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創立後,台灣糖業蒸蒸日上,產量不僅供國內需要,且大量外銷,生產能力幾乎可與夏威夷、爪哇等產糖國並駕齊驅,居世界的第6位。

 該社歷經明治、大正而至昭和年代,規模雖日趨龐大,還是極力擴展,以遂壟斷台灣糖業的野心。1927年又收購旗尾、恆春2工場,第2年又興建灣裡第二工場,1941年併購新興製糖會社。其他在農務、工務技術上的改進,如大莖蔗種的普及、收穫管理的合理化、產糖率的提升都有顯著的成就。

(1)收購旗尾、恆春2製糖所──兩場原屬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的製糖所,於1927收購。旗尾所是1909年高砂製糖會社建立,恆春所是1917年由恆春製糖會社建立而由鹽水港會社併購。旗尾所是一座壓榨能力1,200噸的耕地白糖工場,原料區域面積1萬2千餘甲,其中自有耕地就占3,400餘甲,適合大規模集體農場的經營。恆春製糖所原來是赤糖工場,此後改為壓榨能力350噸的分蜜糖工場,原料面積5,700餘甲,自有土地768甲。這兩間製糖所購併1,100萬元,台灣會社因此發行社債千萬元。此後台灣全島除曾文溪以南的新興製糖會社以外,全為該會囊括,而成獨占經營的形式。

(2)興建灣裡第二工場──1928年著手興建,年終落成,設備為四重壓榨,四重蒸氣罐,壓榨能力1,000噸,全部設備除分蜜機外,都是日本自製。

(3)收購新興製糖株式會社──該社是台南望族陳中和所創立,在日本據台以前,陳家在赤糖業中已頗有勢力。1903年陳氏家族又集資24萬元,創立新興製糖會社,有壓榨能力150噸的工場一所,1905年擴充能力至500噸,至1920年資本金額已達到120萬元,壓榨能力也增高到850噸,已成為一個大型工場。此後由台灣會社併購後,將所屬糖場改名為大寮製糖所,至1943年將該所及台北場廢止,將原料區劃歸後壁林和旗尾2場。

台灣其他大家族之中,投資糖業的除前面所述1903~1904年的南昌及台南兩會社先後被台灣會社所併購外,其他還有板橋林家於1909年創立的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辜顯榮創立的大和會社,2家族還分別投資大日本、新竹、鹽水港、帝國、東洋諸多製糖株式會社,但是在台灣糖業的發展過程中,終不敵日人的龐大財勢而消失。


六、第二次大戰的衰落時期(1943年~1945年)

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歷經前述各時期而繁榮一時,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役後,就日漸步入衰落,且有一落千丈之勢。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占領爪哇、菲律賓等糖業生產條件比台灣優越的地區,就改在占領地區發展糖業,以求「大東亞共榮圈」內的砂糖自給自足,以台灣地區增產食糧,台灣各製糖會社的技術人員都被派往各該地區工作,並且拆遷一部分製糖設備運往南洋,在台的工場一部分停工或改作其他生產用途,台灣糖業大受影響。

戰爭相持日久,運輸也陷入困境,台灣砂糖庫存有如山積,無法出口,糖價低落,稻米和其他食糧價格上漲,蔗農也紛紛廢蔗植稻,糖產量大減。

由於上面這些因素,台灣糖業當然落入衰落景象,迨1945年,日本投降,台灣光復,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與其他三大會社由政府接收,後改為台灣糖業公司,屏東工場即為今屏東總廠的前身。


編輯室報告—健人就是腳勤

封面故事—勞資.新不了情

業務特寫

專題報導

專欄

繽紛生活

資訊補給站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