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老糖廠.新活力-星空下的糖廠生活圈


8月號 2013 Aug
封面故事—老糖廠.新活力-星空下的糖廠生活圈

台南正興街商圈舉辦的露天音樂會


文/幾米露
 
荷蘭時期起,漢人移民即種蔗硤糖,糖業是清代臺灣重要的產業之一。及至日治時期,隨著糖業保護政策的制定、新式糖廠會社興起,臺灣糖業進入全盛時期。現今台糖公司的全貌是中華民國政府迫遷來台後,陸續接收日治時期的糖業機構,於是現今我們所見的糖廠動輒有著百年歷史,廠內也保有許多日治時期文物。種蔗面積最高達12萬公頃(1948-1949年),產糖量最高達100萬噸(1964-1965年),糖外銷外匯收入最高為1億3500萬美元(1964年),曾占總出口外匯79%,繳庫盈餘達28億元(1976年),後來由於國際糖價波動及下跌等因素,臺灣製糖業從1990年代開始式微(註)。它,見證了臺灣的經濟變遷以及現代化歷程。
 
我們之中,肯定有許多人的父母輩或祖父母從事糖業相關工作,或許是在糖廠中耐著高溫製糖、運輸,或許是在農村頂著豔日種植甘蔗、或者在都市奔波銷售、配送。繁盛時期,「糖」的周邊產業以及消費者,大街上隨手一指便是,那情景大概好比如今人人皆是工程師、理專,人人手持3C產品、信用卡般。各城各鎮,人們飲食、求學、娛樂、就業…無不圍繞著它。滲入我們的文化、植入我們的思想,象徵那個年代。衰敗無法避免,糖廠關閉、老化陳舊、偏僻荒涼,總讓人有著莫名無力感。彷彿我們怠惰跟不上眾人腳步,被錯置在這講究高效率的科技時代,拋下以往所用的農學、機械專業,鞭策自己學習新知。
 
但也許,我們擁有現今社會最無比珍稀的寶貴資產。生態、悠閒、文化。
 
有些廠區地處偏遠,相較於周邊卻是已經過人為開發的場域;有些廠區位處市區、交通便利,相較於繁華喧囂,儼然城市綠洲。廠區內有廣闊的室內空間、大片綠地,這裡有滿目綠意、數不盡的老樹,老建築牆面斑駁但富藝術美感;這裡有難得的生態環境,空氣中漾著芬多精還有木頭香。最難得的是我們坐擁許多有歷史、有故事的文物,以及總能侃侃而談有趣故事、分享人文自然知識的活字典。假若深入去發掘我們既有的美好,有沒有可能我們其實只需要把它分享給忙碌的現代人,傳承給冰冷水泥叢林中成長、難得體會恬適鄉村生活的世代?
 
舊事物並非全然該被摒棄、新事物抑非照單全收。現在的人喜歡睡得晚晚再去咖啡館吃早午餐、喝下午茶、看看書,喜歡欣賞藝文活動參觀作品展、聆聽音樂會;有人喜歡拈花惹草在大樓陽台佈置小小綠意,揪朋友在網路玩開心農場偷拔別人種的蘿蔔;或是每逢週末、暑假就甘願塞車出走到台北後花園渡假、住民宿、參加音樂祭。現在很流行覓得老房子將它改裝成咖啡館,或是將老舊倉庫打造成藝文空間做展覽、引進表演團體live演唱。通常我們會說「很有氣氛、很舒適愜意」,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早午餐好不好吃倒是其次,真正享受的是那唯美空間和自家不會有的寬廣庭院。有些年輕人捨棄高薪職業,返鄉從事農業活動,他們說雖然收入吃緊,但喜歡這步調和農村美景。
 
有沒有可能,讓散佈全台的舊廠區重新融入人們的生活圈,重塑在地生活型態?園區裡有空間讓人喝杯咖啡,坐在灑入陽光的窗旁、望著外頭綠意邊閱讀沉澱一下午;隔壁有書店、創意商品店,有各種室內、戶外藝文展示,還有才藝教室。怎麼聽起來有點像在描述「誠X生活」,但我不是在大樓裡而是在有著廣闊視野的自然場域喔。除了室內的烹飪、繪畫教室,這裡還可以聆聽在地故事、參加生態教育、攝影教學、建築導覽之旅,可以散步或是騎乘自行車穿越園區,前方是農藝園區進行農藝教學,除了種花還能親手照顧果樹、蔬菜,享受豐收喜悅。另一區是可愛動物區,平時孩子吵著想養的小白兔、羊咩咩這兒全都有,還有牛羊豬雞鴨,自家養的小寵物可以帶來這裡遛達順便美容健檢。晚間可以和家人在餐館用餐,星空下伴著蛙叫蟲嗚欣賞音樂、舞蹈節目,結束充實的一天。
 
這幅畫面很美好,但怎麼著手細節規劃卻是大挑戰。如何不只投入成本還能創造高營收,哪些業務自行開發、哪些外包經營,園區氛圍如何營造控管?如何遴選優質特色廠商進駐?如何申請專利授權業者開發周邊商品?免費、付費活動如何區隔,表演團體該邀請熱門明星抑或不知名樂團?怎樣舉辦一場盛大活動…,很多環節須要深入探討,更待經驗累積。或許我太會空想,但我相信「人潮代表錢潮」,而台糖廠區絕對擁有這份美好值得細細雕琢,吸引人們特地前來駐足,讓它再度融入我們的共同成長記憶。
 
參考資料來源:
1.臺灣大百科網路全書/曾品滄
2.維基百科 

編輯室報告—士官之死與社會成本

封面故事—老糖廠.新活力

業務特寫

專題報導

專欄

繽紛生活

資訊補給站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