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糖研究所 許湞婷
台糖公司以農立業,早期曾以甘蔗單一作物生產砂糖外銷,賺取國家主要外匯,撐起臺灣經濟半邊天,帶動及扶植國內工業升級與產業發展。縱然國際趨勢丕變,工業轉型,致使砂糖出口換取外匯之榮景不再,但從過往中累積了大農生產經驗、運輸配銷組織、國際貿易能力等等,加上目前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農業專業人員和資金,都是台糖重啟農企業的穩穩根基。
不過,台糖根基猶在,殘酷的現實挑戰卻紛杳而至。首先國內農業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農業勞力老化、國內農地破碎以及農業水資源減少等影響,農作損耗提高、成本逐年攀升。而隨著經濟貿易自由化,市場面臨來自世界各地的自由競爭,以生產導向、勞力密集的傳統農業恐難以承受。加上台糖身為國營企業肩負政策任務,照顧國內農民生計、不得與民爭利,並且被排除農政補助,生產成本與民間競爭力不足。因此嚴峻的產業環境,讓台糖重拾農企業尚需一些助力。
借鏡商業管理策略,產業要跳脫困局得從生產核心的侷限,轉變為「價值鏈」思維。由市場導向重新定義研發、生產、加工、行銷等活動,以知識和科技為後盾,在合乎經濟效益前提下,優化生產加工製程,整合產地和市場資訊,強化研產銷鏈結。以六級產業思維調整組織資源,發揮最大綜效。因此台糖作為農企業的利基在於發揮自身所長,活用機械化耕作量產、應用資訊科技監控技術、提升組織效能等降低生產成本,順應國內外市場需求、開創新供應鏈,取代進口或增進外銷拓展市場。
因應挑戰,台糖需以創新思維轉化危機、掌握商機,而這時台糖研究所可作為強而有力的研發技術支援。長久以來,公司新接觸之產業和作物於研究所先期試驗,掌握作物特性,進行品種選育,並且建立試量產規模之栽培技術後,再移轉給生產單位。研究所蘊含豐富農業知識和技術,經常協助現場解決栽培管理和採後貯運問題,例如選種育苗、水分和肥培管理、病蟲害防治、貯藏保鮮技術等等,尤其是臺灣高溫多濕之海島型氣候,對有機蔬菜和水稻之病蟲害控制較為不利,研究所可利用生物防治技術協助處理。目前研究所和外界官產學界互動合作頻繁,有助於引進不同資源和技術,並整合為適合台糖發展之技術或產業。
農企業投入前可從市場脈動預估產業趨勢,描繪未來商品的雛形,以及推演可能的商業模式,作為未來產業規劃之參考。正式運作後,運用研究所現有設備和技術選種和育苗,生產供應有機蔬菜和水稻之健康種苗,可提高現場生產效率和品質。針對土地和設備周年運作和生產方法,分別從市場端和技術端切入分析,由適地適種與病蟲害防治的觀點規劃輪作或間作,全年供應符合市場需求之作物。
台糖兼備農企業所需的硬底子和軟實力,未來不論是朝向規模量產模式或高門檻精緻模式,應以產業價值鏈思維規劃經營策略,發揮六級產業之加值綜效,同時栽培技術層次必須提升,以提高品質和產量、降低成本,強化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