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繽紛生活-紅潮來襲 生產力4.0突圍


7月號 2015 Jul
繽紛生活-紅潮來襲 生產力4.0突圍

文/徐元直

繼主計總處亦大幅下修今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之後,國發會發布最新景氣燈號,四月分國內景氣掉到代表「低迷」的藍燈,各項指標顯示,台灣經濟成長出現警訊,主因皆指向出口衰退,其中對大陸出口衰退更是長期隱憂,尋求解決之道,已刻不容緩。
 
近來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趨緩已成常態,大陸為突破困局,積極打造經濟升級版。很多大陸企業抄襲台商成功經營模式,和台商搶錢、搶人、搶技術、搶市場。這些年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更已嚴重侵蝕台商競爭力,台灣主力出口產業包括資通訊(ICT)、石化業等皆飽受威脅,部分ICT業者甚至淪為大陸品牌代工廠,情勢變化之快,令人唏噓不已。
 
中國大陸亦不遺餘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根據世界銀行最新報告,大陸進口零件比重已從1992年的60%降至目前的35%,眾多在大陸設廠台商亦逐漸在地化,大幅減少向台灣採購零組件。台灣近年對大陸整體出口能夠勉強維繫,主要是靠台積電等半導體業的強勁出口成長,以及大陸觀光客來台等服務輸出大幅增長的彌補。而今,中國大陸投入龐大資源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陸客來台亦逐漸飽和,對台灣經濟構成嚴峻的挑戰。
 
為挽救出口,真正改變出口結構,癥結在產業升級刻不容緩。為迎戰紅潮來襲,並解決台灣人口老化、未來勞動力缺口,行政院現將焦點聚集在「生產力4.0」方案,預訂今年7月定案,明年起全面推動,而且不只是應用在製造業,也要擴及服務業、農業等各領域,要讓國民受惠。
 
近年來德、美、日等工業先進國家相繼推出製造業復興計畫,喊出要讓製造業智慧化、數位化的產業升級方案,例如德國推動工業4.0計畫,美國的先進製造夥伴計畫(AMP)及大陸的「中國製造2025」等。而台版產業升級亦蘊孕而生--「生產力4.0」計畫係仿效德國「工業4.0」而擬訂的國家產業戰略。
 
德國則早在2010年就提出《高技術戰略2020》,「工業4.0」是十大項目之一,後來更將工業4.0定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拉高到國家級戰略,且強調「智慧製造」,透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數位化科技,大規模生產高度個性化商品,並投入機器人研發。
 
德國的「工業4.0」是由曾任歐洲最大軟體企業德國思愛普(SAP)執行長、德國工程院院長孔翰寧負責起草,總理梅克爾親自督軍,透過產官學研密切合作的跨域規畫,讓德國成為領先歐洲甚至全世界的工業重鎮。
 
相對於第一次用水力及蒸汽為動力源、第二次用電力、第三次以電子設備及資訊技術增進工業製造能力,德國並將工業4.0被定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著重於數位化、智慧化及機器人。
 
台版「生產力4.0」計畫與德國「工業4.0」最大不同是,德國工業4.0方案主要應用在工業領域;台版擴大到農業、服務業,並將做到產業鏈國產化,以便日後可做國際輸出,與高價的德國製機器走出不同區隔。
 
台灣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副所長花佳正解讀,政府計畫推出「生產力4.0」,是以智慧自動化(智動化)主導產業轉型的過程。未來台灣工作人口持續減少,若要維持經濟成長,勢必提高每人生產力,因此強調透過智動化設備「智動化」,創造更大產值。
 
行政院長毛治國表示,今年台灣工作人口達到1700多萬人的頂峰後,未來「每年將減少18萬人」,因此產業升級、轉型應更細緻,經濟部規畫「生產力4.0方案」,以因應台灣工作人力缺口,並鼓勵青年重返製造業。
 
官員表示,企業主通常不會只因盈餘增加,就幫員工加薪,但只要員工的生產力提升,加薪機會比較大。因此,「生產力4.0」計畫的目標是,十年內讓員工從目前「三人領兩分薪水,完成一分產能 」,變成「一人完成兩倍高質化產能、領三分薪水」,毛治國更希望以此鼓勵青年「重返製造業」。
 
一位產業界人士說,毛揆已多次在與產業代表餐敘時,提及政府積極推動「生產力4.0計畫」,整合相關產業自動化轉型,尤其中部機械、電機業者有多家「隱形冠軍」,政府將與業者合作提出客製化輔導方案,提升產業技術、串聯供應鏈,增加整體產業價值。
 
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表示,「生產力4.0」是結合資通訊的新趨勢,提升台灣製造業智慧化及加值空間,要擺脫薄利困境,變成「下一代的製造業」。
 
張善政舉例說明何謂下一代製造業。美國有一個輪胎製造公司把感應器放入輪胎內並分析資料,在輪胎壽命快到時,通知駕駛人換輪胎以減少意外事故發生。換言之,輪胎不再只是單純的生產製造,而是結合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感測技術和雲端服務,為傳統的生產製造帶來智慧化的進展。
 
 
經濟部工業局長吳明機解釋,生產力1.0是資本密集,2.0是技術密集,也就是產業自動化;3.0是創新密集,強調企業e化。4.0則是智慧密集,利用訊號感測、大數據分析、雲端平台、物聯網、CPS系統(人機物融合系統)等,發展出智慧自動化製程。
 
例如,全台最夯的公共自行車系統Ubike,就利用了CPS系統。借車柱都是自動感測,再將訊息直接回報給控制中心,落實智慧化管理。
 
吳明機強調,台灣中小企業多,將融合德國精密機械、美國資通訊、日本管理強項,走的路徑將和德國、美國不一樣。
 
經濟部商業司副司長陳祕順表示,商業1.0是商人行腳天下,挨家挨戶銷售貨品;商業2.0就是工業發展帶動量產,大量的商場興起,帶動品牌化以及服務供應鏈;商業3.0就是電子商務興起,提供因地制宜的客製化服務。
 
至於商業4.0,陳祕順說,整合實體店家、電子商務、電視購物、社0群商務等行銷通路為全通路,提供消費者一致性消費體驗。業者也可透過多元整合,提升績效。物流作業也將從少樣多量,變為多樣少量。
 
陳祕順舉國際品牌ZARA為例說,即時回應市場需求的能力原自快速掌握資訊並回饋決策,利用店內銷售狀況、退貨率、店內監視影像、顧客意見、網路下單數量等資料,推算出最好的生產銷售模式。再以低庫存抵銷高人力成本。國Macy's百貨從實體店家發展到線上商城,亦是學習對象。
 
經濟部次長沈榮津進一步指出,包括金屬加工、工具機、3C、食品、物流、醫療、農業等七大領域,已選定作為生產力4.0的應用重點產業。生產力4.0的目標是2024年時,製造業人均生產總額達1000萬元,要比去年(2014年)提升60%。
 
依政院規劃,明年起九年內將砸下450億元,扶植我農工商界裡的中堅企業,善用大數據、物聯網與智慧機器人,晉升生產力4.0企業。官員解釋,目前各部會推動中與生產力4.0有關的科技計畫,一年約30多億元,若各界有共識,明年政府投資增加到50多億元,九年期計畫執行下來,各部會預估動用經費將達到450億元。
 
行政院並強調,德國的工業4.0「以人為本」,工作人員從生產操作者變成工作管理者,不會被剝奪就業機會;台灣生產力4.0計畫也是以人為本。
 
簡言之,生產力4.0將大量運用智慧機器人,但在設計上,智慧機器人多是遞補因工作人口減少、找不到「人」做的工作,並不會因此搶走現有工作機會。在此一時代,「人」的工作內容將重新定義為只做高附加價值的工作,例如設計、安排機器人工作。
 
官員舉例,未來將協助平均60歲的農民,運用大數據分析及建立智慧化生產環境,讓農民可「種對」產品,增加獲利;在製造業,則逐步落實人與機器一起工作,人設計機器來工作,及讓機器與機器可對話,實現真正的物聯網時代。
 
行政院6月間廣邀300多位產官學研代表舉辦「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毛揆更親自點收各部會自訂九年期推動績效指標,包括:2024年製造業人均產值要從現在的611萬元,衝高到1,000萬元;商業人均產值達230萬元;在水電資源稀有下,能源生產力要提升25%;新增投資達2,500億元等。
 
為推動生產力4.0,吳明機說,政府可動用工具,包括引進國際4.0專家技術、提供優惠融資、培育跨領域人才及籌組跨域輔導團等,考量政府資源有限,將優先挹注中堅、中小企,大企業則盼自立自強,「只要4.0的生態系統建立好了,大企業自然會受益。」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走遍天下,一指滑行

業務特寫

專題報導

專欄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