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文化糖業再前行-突破與創新 台糖文化資產的未來


10月號 2016 Oct
封面故事—文化糖業再前行-突破與創新 台糖文化資產的未來
五分車鋼軌創作勾勒歷史的軌跡
文/土地開發處 

回顧台糖公司對於文化資產保存努力的歷史,從民國94年啟動產業文化資產清查作業至今,雖然僅有短短的11年光景,但檢視成果應當是豐碩的。例如,全台各地,只要有糖廠分佈的縣市,民眾多能容易的接觸或感受糖廠的文化資產,如製糖工場、日式宿舍群…等,還能含著甜孜孜的枝仔冰,乘著蒸汽五分車漫遊於一望無際的蔗田農場。不僅如此,彰化溪湖糖廠亦曾獲選為101年度聯合國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TICCIH)指定參訪觀摩地點,嘉義蒜頭糖廠105年也獲選為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補助點,高雄橋頭糖廠副廠長宿舍修復工程也因獨具文化資產特色,將代表經濟部爭取今年度公共工程「金質獎」。前述種種,是外界對公司保存糖業文化資產努力最好的肯定,也代表著公司除扮演照護民眾日常生活的角色外,同時也肩負著守護糖業歷史資產的重擔。但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並不會因此滿足而停下腳步,除了持續維護著糖業歷史走過的軌跡外,我們更期許能以創新、突破的思維,開創出文資保存未來的方向,繼續守護台糖文化資產。

要如何讓台糖文化資產的價值不被淡忘,並讓這些重要的文化資產更具有時代價值,甚至超出民眾想像與期待,下列幾個方向是現階段努力的目標:
 
一、打造台糖文化品牌故事
台糖,給民眾的印象是提供優良產品的標竿企業,但對於打造「文化品牌故事」這一塊,我們必須承認仍有努力的空間。台糖的文化資產具有相當豐富的故事題材及空間特色,未來仍需加強故事題材包裝,藉由故事性的鋪陳手法,讓文化資產饒富活力及生命力,除可突破時空的隔閡外,隨著故事在大眾的心中迴盪、發酵,進而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台糖文化的內涵也得以不斷延續及推廣。例如藉由進步的數位科技(如擴增實境、虛擬實境)並結合行動裝置方式呈現,打造具有臨場感的探索式文資教育場域,讓原本生硬的文化場域轉變成饒富樂趣、引人入勝的場景,以文化資產作媒介誘發更多消費者自發性的參與,深化民眾對台糖發展歷史的認識,進而打造出台糖文化的品牌故事。未來,更能與公司產品作結合,讓消費者得到的不只是一份產品的安心保證,亦讓台糖產品因為有了文化品牌的深度,更具有市場價值性及獨特性。
 
二、轉化糖廠成為搭載創意的舞台
文化,是多元生活型態融合的展現,過去的廠區純粹是冰冷的生產基地,與普羅大眾的生活是有距離的,雖然現在糖廠開放了,糖廠煙囪也成了珍貴的風土地景,更是民眾休閒踏青不可或缺的場所,然而其內蘊的文化豐富性,仍多侷限於製糖文物及糖廠建築展示。因此,對於停閉糖廠寬闊的空間,我們將思考適時、適地的引入新的文化活水,將廠區打造成為匯集在地創意的舞台,結合地方政府的文創產業資源挹注,讓生硬的工業機具成為最獨特的舞台背景;讓新世代的活力將冰冷的紅磚工廠,加熱成為具有溫度的創夢空間;也讓舊文化與新創意交融並存,成為連結不同世代文化間的重要舞台與橋樑,往年輕世代扎根。而另一方面,也可藉此和地方政府極為重視的保存在地化文化場域政策方向相結合,讓糖業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更添在地化色彩。
 
三、提升糖業文化保存的渲染力
「你能想像早期製糖時期糖廠員工的生活嗎?」這個答案對多數的民眾而言是困難的。現今垂手可得的糖製品,已經讓民眾忘記那”製糖”的珍貴性,更遑論去想像過去糖廠員工製糖生活辛苦的一面。其實,除了水裡來、火裡去的製糖工場外,分佈在廠區周邊的糖廠生活空間,一個細緻而完整的迷你都市計畫區塊,也堆疊了數不清的糖廠子弟成長回憶,其文化可看性也不亞於製糖工場。未來,除了常見的單點式的修復外,在預算許可下,或許可思索”糖文化村”的概念,採全區再生復舊如舊方式,重組這些珍貴文化記憶,讓製糖的歷史拼圖更加完整,不再只有單薄的綠海襯托著製糖工場,使民眾身在其中就猶如閱讀一本活的糖業歷史書籍,不僅加深民眾對糖業文化體驗的印象,而糖業文化保存成果也將更具有渲染力。

台糖公司身為國營事業,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除與國家文化資產保存政策配合外,面對數位科技的海嘯來襲,應以薈萃在地生活特色的廠域氛圍,藉由科技創意突破呈現手法與時空和世代落差,讓民眾與台灣的糖業文化距離更為拉近,將是推動文資保存工作努力的目標。而我們也體認到,文化資產若要永續經營,是必需與地方共生、與土地和民眾的記憶鍊結的,不僅要讓它與時並存,更重要的是促使這珍貴的文化印記及符號,能隨著時代轉變譜出不同韻味的動人樂章,讓台灣的糖業文化,即便日久年深,仍可令人回味不已,且源遠留長。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文化糖業再前行

業務特寫

專題報導

資訊補給站

專欄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