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物科技事業部
臺灣四面環海,民眾有口福可盡情享用眾多的海鮮產品,而數量最多要屬牡蠣(或稱蚵仔),這種水產在臺灣中南部是道地地方美食,牡蠣需去殼方能食用,因而產生眾多牡蠣殼廢棄物,遭到任意丟棄形成環境髒亂,外加殼內殘肉腐敗產生的惡臭,衍然成為地方公害。
對於廢棄牡蠣殼利用,遠在明清時期先民曾將其磨碎混合於糯米漿,以此來黏合磚石,是早期的水泥替代品,現今安平古堡遺留之古城牆見證了先民的智慧。而在今日民眾將其磨碎作為肥料或飼料添加物應用,因為牡蠣殼中含有94%以上的碳酸鈣,碳酸鈣已被廣泛應用於不同產業,例如:肥料、飼料、建材、造紙材料等,甚至可以升級為營養添加劑食品添加物,可應用於保健食品,或是美容保養品、醫藥原料、洗滌材料、高級濾材等多元化應用。
現有國內碳酸鈣供應來源是以挖山取礦的石灰岩為原料生產或是直接進口成品,但其不論是自產或進口皆需挖山取礦供應,破壞山林水土,對國土保育是一大傷害也成為一嚴重公害,所以公司計畫以牡蠣殼生產碳酸鈣取代原有挖山取礦生產製程,將廢棄物轉化為資源,也符合循環經濟目標,同步將兩大公害「不善」一次解決,故規劃興建一個牡蠣殼應用生產工廠,初期鎖定於肥料及飼料領域應用,後續第二期將擴大至其他產業應用,所以於12月舉辦論壇,廣邀產學研及當地漁民團體單位進行研討,並與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進行溝通。
論壇分為5大部分,包含由成功大學水工所研究員張引博士主講的「水產貝類外殼原料供應鏈探討」,從原料來源及特性等進行探討;由工業研究院產服中心鍾志鴻經理主講的「牡蠣殼碳酸鈣市場開發方向」,從碳酸鈣應用產業與市場胃納量及台灣高價化醫藥與食品使用量進行探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牧處牧場管理科林瑞蓬科長主講的「我國飼料添加物產品登記及相關規定」,就牡蠣殼應用於飼料添加物相關法規及申請程序進行探討;台灣德國萊因技術監護顧問公司鄭敦元經理主講的「再生循環材質之減碳及驗證趨勢」,就此類產品碳足跡到申請環保標章加值化進行探討;由衛生福利部食藥署研發技師林信堂博士主講的「碳酸鈣作為食品添加物之研析」,就牡犡殼應用作為碳酸鈣食品添加物相關申請程序及法規進行探討。由相關議題可知就應用的過去、現在及未來作一個完整剖析,也就低價品到高價品作通透了解,會中最後的綜合討論議程,討論熱烈,大家一致認為雖然牡犡殼是被列為農業廢棄物,但是實際是一個資源,應該好好被利用,以此轉廢為資的模式為臺灣的明日再創新局。
此論壇雖已結束,但這是一個新的開始,後續要建廠,執行相關工程及建立技術應用到工廠商業運轉與產品銷售應用,是真正一條龍產業,也藉此創新模式翻轉一般人厭惡廢棄物的陳舊概念,將廢棄物轉化成「綠礦」進行開發,點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