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農業復興首在復育] 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的關鍵策略—循環型農耕模式


6月號 2018 Jun
封面故事-[農業復興首在復育] 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的關鍵策略—循環型農耕模式
文/編輯部

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的關鍵策略—循環型農耕模式

當今政府為扭轉過去農業政策舊思維,解決內外在環境困境,開始推動為期4年的「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106年至109年),希冀強本革新,為台灣農業帶來新氣象與新生機。
 
長期倡導「循環經濟」理念的台糖公司董事長黃育徵十分關心「新農業」政策及台灣農業的發展,因此撰寫了〈新農業,從復原大自然循環開始〉一文發表於2018年4月16日出版的《今周刊》上,其文點出台灣社會對生存環境缺乏危機感的問題,然而水、空氣、土壤和生態惡化的危機已全球化,台灣無法置身事外,而解決之道在於「重新設計一套兼顧『生存環境』與『農業產能』循環型農耕模式。」
 
黃育徵在文章中提到,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在面對土壤貧瘠、土地肥力和地力的持續銳減的情況下,英國將制定「健康土壤」政策,企圖在2030年前恢後全英國土壤的健康,而這使得「英國農夫首次被賦與保護土壤健康的責任目標」;此外,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字顯示「全球已有三分之一的土壤退化,估計只剩下60個收穫期,之後土壤會退化到不養活地球上的動植物。」
 
面對此全球化型的生態惡危機,黃育徵認為,台灣需「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復育我們的生存環境。」且須「建立全國性的水、空氣、土壤和生態的監測資訊網,然後訂定預計達成的目標。只有量化的政策指標,才有落實的可能。接下來,我們要根本地檢視許多『慣行農法』的迷思與缺失,像是大量種植單一作物才有經濟效益、使用化肥與農藥才能提高產值等等慣性思惟。」
 
黃育徵認為「重新設計一套兼顧『生存環境』與『農業產能』循環型農耕模式。」才是解決之道,所謂的「循環型農耕模式」包括五個要點:
 
「 一、採天然的方法,有效管理蟲害和肥分,避免農藥及化肥破壞土壤與其中的微生物群。
二、避免過度翻土和土壤壓實,免得加速有機物的分解和流失、破壞有益土壤微生物的棲息地。
三、定期添加天然有機質來改善土壤結構,增強保水、保持養分支持微生物群的能力。
四、採作物輪作與種植多樣化的農法:每種作物都有獨特的根結構和土壤殘留物,多樣化的農法和土壤微生物可幫助控制害蟲數量、減少雜草和疾病的壓力。
 
五、裸土容易受風和水侵蝕。地面覆蓋植物可以保護土壤、提供生物棲息地,並提高水的利用率,也可創造有機質餵養土壤微生物。」
 
黃育徵強調,「水、空氣、土壤和生態」的復育是保障農民生計、活絡農村和打造永續農業不可或缺的價值,是政府推動「新農業」和「循環經濟」的關鍵策略;他引用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話說:「一個國家摧毀它的土壤時,也將摧毀它自己。」但黃育徵也相信「一個國家重建它的土壤的同時,也是重建它自己的過程。」
 
新農業,從復原大自然循環開始吧!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