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8台中花博荷蘭國家館的興建,台糖公司參與其中,不僅提供部分資金贊助,也提供高雄區處原大勇倉庫拆解後留存之木料,供規劃荷蘭國家館的設計建築師研想利用;花博展過後,則拆解至月眉糖廠興建循環園區。為使讀者了解何謂「循環建築」及「台糖循環建築」的設計理念與特色,特請台糖土地開發處撰文介紹,以饗讀者。
文/土地開發處 陳可棻
Circular Village到Circular Park/小眾到公眾的推展
台糖公司土地開發處甫自106年初探討循環經濟應用於營建產業的議題,我們發現,無論是在國內已為顯學的綠建築、智慧建築、低碳建築,甚或是這兩年在議題潮流尖上的「循環建築」,生在台灣這個蕞爾彈丸之地,產官學界皆認同「良好的設計必須為資源做最恰當的配置」。土地開發處對於循環經濟的知識原點始於黃董事長撰寫的「循環經濟」一書,團隊夥伴們從瞎子摸象般的一篇篇國際新知文章翻譯導讀開始,我們陸續拋出議題,舉辦了10多場工程相關論壇活動、我們持續與國內外專家請益交流,如今,於工程營建領域裡,台糖公司已然是台灣實踐循環經濟的領頭羊。
自106年起,台糖土開業務年開始將營建、企劃、物業管理及工程觸角發展至循環經濟領域。106年夏天,我們在台南長榮酒店舉辦了全台第一場以循環建築為主題的公開論壇。11月,完成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設計監造案(台糖循環聚落,後略以「沙崙案」稱之)評選。同年度,應荷蘭在台辦事處邀請,我們積極思忖商議著參與台灣第一座循環展覽建築(Holland pavilion, 2018 Taichung Flora Expo)的方式。107年初,台糖各單位完成閒置建材盤點並羅列出具潛力加入循環建材行列的材料。在與荷辦密切的合作了半年之後,今年9月18日,台中花博荷蘭館風光地完成了記者會揭幕儀式,讓公司團隊振奮的是,荷蘭駐台辦事處大使紀維德(Guy Wittich)宣布,忠於循環建築以終為始及循環利用的精神,來自台糖閒置建材的荷蘭館下階段建築生命已確定再次轉型利用於台糖月眉糖廠,他表示,閒置多時的月眉糖廠即將轉型為台灣循環設計創意園區,而台糖公司也會是本次花博會中參與營建循環的最主要的本土企業。
綜上,過去近2年時間,我們啟動了台灣首例循環住宅案件、參與台灣首次以BIM系統完成材料護照的花博荷蘭館、亦將推出具教育推廣效益的「台灣循環設計園區」。這個3個案子各自獨立發展然而設計概念同樣皆遵循著「Form Follow Energy」。如同循環經濟的精神般,她們彼此互相借鏡、概念共享、資源互通,從住宅案到園區規劃,我們努力將循環經濟的理念由小眾推至廣大社群,截至目前我們團隊已啟動的共同策略有:
1、 建置資訊流通平台
「共享」這件事本身就是循環經濟一項重要概念。沙崙案從設計啟動時即建立網路即時資訊公告站,該網站主要任務為訊息推廣、工程預告以及發佈建築租賃業務相關消息(註2)。而荷蘭館一案經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的協助,透過Revit 和Cobi建置BIM模型和建材資料,將來渴望成為具資料庫價值的建材護照。至於台灣循環設計園區也會有其專屬的材料、空間及設計分享媒介,我們針對台灣設計業界廣發戰帖,11月中旬於月眉糖廠舉辦的創意設計工作坊即為其展現知識推廣功能的第一步驟。
2、 盤點資源
(1) 經由盤點公司可供再利用之閒置資源可節省設計案中不必要的材料花費,利如公司中部地區有大量閒置的鋼軌,經由建築師的巧思,它們有機會再利用於沙崙案的中庭廊道等非結構性空間。
(2) 搜尋並洽談國內建材及設備供應商。盤點如中空樓板、木料、鋼材等具加入循環運作模式之建材類別。
(3) 盤點可採用「以租代買
(4) 機制運作的設備供應商及做市場價格分析。
3、 偕同國內外專家討論
公司團隊自研究循環經濟議題以來,持續以e-mail、視訊及拜訪等方式接洽國內外專家團隊及開發廠商,其中包括來自荷蘭的廚餘處理公司、能源再生公司、日本電力公司、物業管理團隊、法國環保建材公司、生態景觀維護公司,以及國內外各研究單位涉略相關議題的學者教授。除此之外,我們也陸續與台北市政府、台中市政府等社會住宅開發團隊互動交流,經驗交換。
4、 訂定設計標準
今年8月,台北市政府公布「循環城市推動計畫白皮書草案」。該草案宣示將以能資源、環境、經濟、文化社會四大面向體現循環經濟內涵。然而公司土地開發處其實已早先一步於今年6月15日論壇當日發表了「循環建築規劃設計指引」(註3),其中摘錄操作沙崙案的循環經濟方式,包含6項指引策略及未來展望。未來,我們也會陸續報告荷蘭館的合作成果及月眉廠區轉型策略。
5、 工程及物業管理的格新
循環建築非傳統營建工法,為達工地零污染、零排碳、零事故,需利用較高標準之BIM系統,以整合施工界面及運用管理維護。此外,循環的住宅不僅是住宅,而是一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間,沙崙案社區建立有許多共享平台,包括Circular-House、 Eco-House、都市農園及廚餘利用等,物業管理人員之訓練將化被動為主動,將帶動承租戶參與分享空間,讓其產生互動交流。
遭遇的困難及挑戰
「雖然有許多振奮人心的想法被提出來,但是要達成真正的循環,對於許多企業來說,仍就像是登陸月球一般的困難」美國企業永續策略顧問Nicole Palkovsky女士今年6月於「2018永續品牌大會」上這麼說。的確,土地開發處在兩年的時間,經由同時並行的幾個案子持續滋養團隊循環經濟知識,然而挑戰和難題不勝枚舉。首先,市場的態度是我們必須衝撞的第一個「現實」課題。同仁和設計師在向業界探訪循環功效及討論以租代售的可能性時,屢屢發生雙方在主題外圍各說各話、雞同鴨講的情況,比如常圍繞在「循環經濟是什麼?」、「材料的未來價值如何預估?」問題上打轉;在進入更深入的交流機會之前,我們得先一次次的引導發想、拋出討論彈性。其實市場的被動態度源自於沒有前例可循的恐慌,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回答不清楚我們想問的問題,比如說,如何依照歐洲專家的建議,以「區塊鍊」操做循環建築財務模式?又一個新名詞在裡頭!倘功課沒有做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發問,我們難以走向下一關。
除了技術性的挑戰外,身在公營單位,我們最需要克服的還是行政約束和法令問題。「多如牛毛的建築法條該怎麼克服?」、「這樣詢價會不會誤觸採購法?」、「等標期夠不夠讓廠商思考操作模式和效益?」、「該寫追蹤報告了!」…問題一個一個的接踵產生,循環經濟是一個眾人皆是新手的議題,挫折的積累雖然不是件太愉快的事,但它卻能建立起向心力,秉持著〝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得遠〞的精神,團隊夥伴群策群力並時時反思討論「Are we on the right track?」台糖土地開發團隊已逐漸的走上一條朝永續經營發展的轉型道路。
走在發展的足跡裡
19世紀末芝加哥因為一場大火而獲得城市新生的機會;發展出影響一世紀之久的Form Follow Function的現代主義。今日,地球永續生命議題方興未艾,事實上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台灣公部門推廣執行綠建築的成績斐然(註4)。然而,一次比一次劇烈的氣候反撲、攸關人類存亡的聳動新聞漫天卷地,循環經濟已是全民功課。
循環經濟在台灣屬於剛起步的階段,雖有政策的強力支持,但法規與財務機制仍未有成熟的配套措施。產業的轉型需要整個價值鏈的協做,其中涉及個人、私營部門、各級別的政府單位和公民社會。面對這個剛開始孵化的課題我們已身先士卒鳴了起跑的槍,接下來,衷心期待看到台灣營建法規更彈性的發展、更多民間業者的投入、更具"智慧"及使用彈性的循環建材被開發、聰明的財務模式被建立,以及一個真正開始循環的"現在"(註5)。
註1:張清華、李金威,〈建築專業如何參與循環經濟〉,《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2018年7月號(第91期): p.32-37。
註2:TaiSugar Circular Village-https://www.taisugarcircularvillage.com/
註3:循環建築規劃設計指引可於公司網站首頁下載或請逕洽土地開發處。
註4:自2003年起,台灣公有新建建築物皆須取得綠建築標章。
註5:2018花博荷蘭館的文宣廣告台詞為:讓我們一起看見循環的未來。
註6:本文圖例由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荷蘭館照片及3D圖為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