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專題報導-細看美麗島上的經濟作物: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 臺南市美術館展島嶼生活與地景


5月號 2020 May
專題報導-細看美麗島上的經濟作物: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 臺南市美術館展島嶼生活與地景
陳穎亭《鐵鏽物件─糖廠》展出現場

 

文/ 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  王振愷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
——〈美麗島〉
 
臺灣,這個位處亞熱帶氣候區的海島,鳥瞰狀似一顆蕃薯,歷史上許多政權、殖民者無不想從這塊島上奪取她的資源,在多元的天氣與地形條件下,臺灣擁有相當豐富的物種和植被,也透過先人智慧發展出相當富饒的物產,尤其位處在北迴歸線以南,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的南部地區。
 

從「吃」到「看」


南方的臺灣像是個農作物的大糧倉,想的到的蔬菜、水果、稻米都來自這裡,供應著全島人的飲食,還能外銷世界、賺取外匯。生在島上的我們,可能對於「吃」這些作物相當熟悉,但對於「看」這些作物與「看」背後更多的思考可能還相對陌生。
 
所謂的「看」,並非只是我們到市場挑選這些蔬果,或是這些蔬果被漂亮鮮艷地印在每天翻閱的月曆上,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透過「看」它們,可以進一步重新省視這些作物背後,所映照出臺灣島嶼糾結複雜的歷史。近期在台南市美術館就有一個當代藝術展覽,名為「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當中透過我們相當熟悉的四種代表植物,藉由不同藝術家的創作,使觀者能達到批判性地觀看。

 

用藝術重新看「甘蔗」


本展覽由莊東橋與高森信男兩位策展人共同規劃,當中以近年來相當熱門「藉由關鍵字構成網絡化論述」的方法進行策展,因此在展場中除了就主題有相對應的作品挑選外,還針對這四個作物進行一次身世調查。在展場中特別製作了它們的年表,當中以大航海時代為起點,從文獻中就能看見不同殖民者對於它們的紀錄,其實也是藉由這些作物,進而去認識「臺灣」這個對他們來說相當陌生的所在。
 
展覽中有個關鍵作物與臺灣糖業歷史結下不解之緣,這就是大家熟悉的「甘蔗」,接續就以這個重要的經濟作物作為例子,帶領《台糖通訊》讀者去深入了解這檔展覽,策展人究竟希望觀眾「看」什麼?

 

曹淳的《麻豆蔗酒》


就從前段提及的年表看起,針對「甘蔗」的歷史記載,最早可以在1349年元代航海家汪大淵所寫的《島夷志略》中看見,裡頭有針對「琉求」(琉球群島、臺灣等島嶼總稱)島民以蔗漿釀酒的紀錄。
從這個線索出發,藝術家曹淳在文獻中發現了:「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這段記載,並實際以現代製酒技術、運用甘蔗作為原料進行釀酒,更進一步思考到「甘蔗」在歷經將糖納入全球貿易體系的荷蘭、日本、國民政府殖民時期之前,臺灣島民究竟用「甘蔗」來做什麼?
 

陳穎亭的《鐵鏽物件─糖廠》


展場中另一個與糖業有直接關係的作品,是來自藝術家陳穎亭的《鐵鏽物件─糖廠》,當中透過蔗渣製的手工紙這個纖維媒材,使用翻模技術,將蔗渣紙沾濕黏貼塑形在糖廠內生鏽的機具上,時代的痕跡就逐漸轉印在紙上,這個作品在進行著糖廠歷史的速寫,也發展成一個個具有紀念碑性質的雕塑。
 
蔗渣紙經歷過泡軟、蒸煮、清洗漂白、打漿、抄紙、壓紙、烘紙以及成紙等繁複過程,疊合著同樣複雜且漫長的製糖過程:種植、採收、運送、壓榨、清淨、結晶及分蜜,從酒、紙、糖,再用糖轉換成更多的副產品,不禁讓人驚嘆到「甘蔗」這個經濟作物的可利用價值這麼高!
 
身在南方的我們,對於「甘蔗」這個作物已經習以為常,早已是生活中一個部分,蔗田的景緻也只要來到糖廠週邊的鄉村都隨處可見,不過我們可曾進一步思考過這些風景是如何形塑?透過「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裡頭藝術家之眼的詮釋,可以重新觀看與反思這些既熟悉卻又陌生的經濟作物,它們背後其實乘載的是臺灣島嶼錯綜複雜的殖民歷史。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台糖老屋新生與地方創生

業務特寫

專題報導

專欄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