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繽紛生活-Z 世代藝術家的切片: 「Signal Z」裡的液態景觀


11月號 2023 Nov
繽紛生活-Z 世代藝術家的切片: 「Signal Z」裡的液態景觀

貳進 2ENTER,《Data-Verse Taipei 02》

文、圖/王振愷

Z世代(Generation Z,又作zoomers),是1990年代中後期出生的新興世代,他們剛從大學生涯畢業進入職場。這批數位原生世代,習於以Web2.0、3.0的技術與社群媒體進行生活的相關實踐,自由地跳躍在虛擬與現實世界。

近期於臺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Signal Z」,邀集15組被定義為Z世代的年輕藝術家。策展人莊偉慈以「景觀」的概念串接參展作品,將展區劃分成「平滑影像」、「流動空間」、「當代身體」、「消散風景」四個子題,呈現Z世代藝術家眼中的當代社會,以及形塑出這些景觀背後的人文觀察,並邀請觀眾以當代藝術為媒介,從展覽的審美經驗獲得回看生活的契機。

面對液態情境的當代社會

其中,策展人在背景鋪陳中特別引述社會學大師齊格曼.包曼(Zygmunt Bauman),其晚期思想源頭之作《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 2000)。此書以「固態/液態」概念取代原有「現代/後現代」,這個巨大的斷裂關鍵就在於時間的速度與彈性上。就以傳遞媒介與戰爭技術作為最顯著的案例,前者以即時性的電子媒介取代了硬體機械,後者以資訊站與游擊偷襲取代實際的軍事設施創建。

這個具象徵意義的液態模式適用於快速流動的全球化社會、劇烈加速度的人類世、虛像取代現實的數位時代、以輕盈哄騙的新自由主義,遍及到全人類在勞動生產、消費行為,甚至是親密關係(包曼所謂的「液態之愛」)等生存狀態。當然也關乎著與技術、思潮緊密連結的當代藝術美學轉向上。

Z世代藝術家的新媒體技術應用

展區的中間,呈現出Z世代對於Web2.0、3.0技術應用上的呈現。策展人部署了動態影像裝置、行動載具、AR/VR等新媒體範疇的作品,呈現出流動現代性裡碎片化(individualization)、去肉身化(disembodiment)的個體狀態,並且創建觀展機制反身到觀者的參與互動上。

包括洪梓倪設計「現場—手機—社群平台」的畫外音閉路系統、林政佑誘使觀者追逐行車紀錄器影像的身體場、阮柏遠在異次元世界創建一個情慾流動的色情社會(Pornogesellschaft),或是貳進直接透過虛擬實境與資訊流,打造一個讓觀眾沈浸其中的奇觀社會,而遺忘身體的存在。其中,黃怡嘉與吳柏葳的《顯視錯誤:404》是碎片化的極致展現,將單一作品分解/分身成不同部分散落在展場中,使觀者落入藝術家創設好的騙局之中,你我皆入戲。

情感物:將臺南火車站旁的招牌拆下

每個展間的安排能夠喚起觀眾深刻的感性經驗,以及對於記憶、知識的連結,讓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得以串接。其中她就以最大量體的201展間為例,開頭處李珮瑜的《勝雄商行》被單一隔間起來,透過藝術家長時間燒製陶器的時間感,交會出傳統雜貨店的集體記憶與個人家族史的情感鄉愁,作為「消散風景」子單元的引子。

離開這個隔間,會進入到策展人莊偉慈所謂的「廣場」場景中,上頭公共與個人的界線消彌,由小至大的多層敘事被敞開。包括石在工作隊在面臨迫遷的馬崗漁村所進行的紀念物採集、空場現場針對桃園航空城的藝術行動、廖昭豪以紙漿擬仿出都市計畫下殘破的景觀等。

藝術家透過各自的視角、身體測量與社會的關係,讓情感與物的連結從壓縮進而被放大,這個張力結尾在最大量體、由蔡咅璟、李承亮共創的《永福製品》的大型光影裝置。《永福製品》更是藝術家親身將臺南火車站旁的廢棄招牌摘下、點亮,透過音畫交織出全球化下勞動者、跨國企業的歷史敘事。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

專題報導

業務特寫

糖情 Outlook

專欄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