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
北門又稱承恩門,面向北方有「承接天恩」之意,是臺北僅存的閩南式建築原貌城門,它的區位重要性,在現代是老臺北城區「西區」的樞紐地標,在清代而言,更是「城內」通往「大稻埕」的核心門戶。是以,西區門戶計畫以北門為核心並聯結周邊日治「鐵道部」、「臺北郵局」、「大阪商社」、「三井倉庫」以及清代「撫臺街洋樓」、「機器局」......古蹟群,形成「面狀」的歷史景點脈絡,並營造臺北車站前行旅廣場為國家門戶意象,串連臺北車站至北門間軸帶。
近年建設規劃中原要被拆除的北門,隨著保存文化遺產的觀念興起,於是原樣留下了北門古蹟,北門成為5門當中,唯一以清代風貌保留的古城門,是臺北最珍貴的國定古蹟之一,也由於早期具有的防禦功能,成為國防的歷史見證。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
園區中計有廳舍、食堂、八角樓、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等六棟國定古蹟建築,皆於日治時期陸續興建而成。主建築廳舍落成於1920年,採用大量阿里山檜木,為「下磚上木」的半木構造建築,外觀為紅磚與白色仿石造的英國安妮復興(Queen Anne Revival)歷史樣式,與八角樓同為臺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 — 森山松之助在臺後期的代表作品。
鐵道部古蹟展規劃了四個主題展間、六座數位導覽與二十處解體調查現地展示,呈現鐵道部的歷史風華與建築特色;並以修復紀錄的角度,帶領觀眾回到修復現場,一窺古蹟修復過程的匠師身影、工法技術與修復思量。
(資料來源:https://museumpass.welcometw.com/store/info/j7Em)
臺北記憶倉庫(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臺北記憶倉庫」為一座興建於日治時期的紅磚造建築。其空間作落在北門、臺北車站旁,且鄰近淡水河、大稻埕碼頭,反映當時臺北興盛的貿易發展,見證商貿運輸從水路轉向陸運的歷程。
「三井倉庫」全名為「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為興建於日治時期約1913-1914年間的紅磚造二層建築,是臺灣日前少數保有三井集團菱形商標的歷史建築物。1914-1920年間,三井集團與廣通運輸社簽訂合作關係,三井倉庫作為廣通運輸社存放三井物產貨品的倉庫使用,直到1935年,因倉庫損壞嚴重,因此著手進行翻修,完工後則轉由日東商船組使用;戰後,倉庫轉交由臺灣省物資局管理,並於2002年轉移給臺灣鐵路管理局接管。
至2016年,配合臺北市西區門戶計畫實施,三井倉庫以遷移保存與異地重組的方式向東搬遷51公尺,規劃作為展覽空間,於2018年11月開始正式對外以「記憶倉庫」為核心概念重新亮相。一樓入口處仍可見當時切割保存的山牆,讓參觀民眾懷想日治時期三井倉庫的歷史風華。作為串聯周邊文化資產群前導資訊站,以北門為中心,連結撫臺街洋樓、鐵道部、北門郵局等,為臺北城的代表性建築,見證清領、日治時期至戰後臺北城區、鐵路交通的現代化發展。
(資料來源:https://taipeiinfohub.com.tw/index.php/venue-introduction/ )
臺灣省城隍廟
臺灣省城隍廟原為官廟,如今已成立為財團法人,是臺灣制度最健全的公廟之一。1875年,清廷將淡水廳升格臺北府,旋由陳星聚開府臺北。
1881年,臺北府衙在撫臺街後方,即府直街和北門街口(臺北市延平南路和漢口街間)建臺北府城隍廟。日據時期城隍廟被拆,臺灣光復後改設現址,周邊交通便捷,商業繁榮,是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更因為城隍爺神威遠播,信眾遍及海內外。
本廟是臺北城內規模最大的廟宇,供奉主神城隍爺,另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關聖帝君、孚佑帝君、文昌帝君、濟公禪師、城隍夫人、福德正神......等,內部對聯、匾額、剪黏、彩繪或雕刻,都以「趨吉避凶,教化人心。」、「潛移默化」為宗旨,讓前往參拜的信眾獲得心靈的啟迪。
(資料來源: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366)
撫臺街洋樓
建物的一樓以厚重石材疊砌建造,形成典雅騎樓式拱廊,拱廊為四柱三間,拱圈是梯形唭哩岸石塊組合成,騎樓天花板則有木材拼組成的圖案。二樓及屋架均為木造,覆以複折式屋頂,面鋪石棉瓦片,外觀特色為立面上有陡斜屋頂與老虎窗及石造拱廊柱,屬仿文藝復興式樣的建築,也是碩果僅存的日據時期獨棟洋樓店鋪。
(資料來源: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258 )
沅陵街靴屋街
中華路、忠孝西路、中山南路和愛國西路包圍的這塊區域,是清朝的臺北城,也一直是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儘管後來城牆已經沒有了,大家還是叫這裡為「城中區」。沅陵商店街位處「城內」,自古至今,文風鼎沛,歷史文化資源豐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