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走向台灣「新農業」
為因應人口結構改變、貿易自由化與跨領域科技整合,以及氣候變遷加劇影響區域農業生產,造成糧食供應不穩定及價格波動劇烈等趨勢,農委會提出「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以「創新、就業、分配及永續」為原則,期建立農業新典範,並建構農業安全體系及提升農業行銷能力,預計109年可提升糧食自給率達40%,增加農業產值約434億元,創造就業機會達37萬人次,農產品海外新興市場出口占比達57%。
國內農業係小農經營型態,人地比例偏高,農場規模也較小,長期農業經營方式均由農業政策主導,以往遭遇問題就透過關稅保護和補貼政策來補救,但在國際經貿趨勢的變動下,面對另一階段市場國際化競爭挑戰,以及未來農地自由化趨勢,農業生產如何兼顧生活與生態功能,掌握此一契機,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轉型,以促進農業永續發展,是當前農業發展之重要課題。
透過三大推動主軸,打造幸福農民、安全農業、富裕農村的新農業願景
根據行政院105年12月26日發佈的「強本革新—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訊息的說明,所謂的新農業的三大主軸包括:
(一)建立農業新典範:建立兼顧保障農民、農業發展及環境永續新典範
1、推動對地綠色給付:107年起全面將保價收購與休耕補貼兩政策結合成對地綠色給付政策。
2、穩定農民收益:
(1)實施農業保險:試辦農業保險,於105年擴大試辦理保險,106年同步試辦稻米、芒果及農業設施等保險及釋迦收入保險;另推動農業保險立法。
(2)增加專業農所得、照顧老農福利:持續實施老農津貼等社會福利政策,確實照顧老農;強化農地銀行,納入台糖土地及公有農地,整體規劃農地租賃利用提供有意從農之新農民經營;推動10年3萬新農民計畫、農業金融措施、技術輔導等,提高專業農與新農民的競爭力。
3、提升畜禽產業競爭力:
(1)輔導豬隻屠宰場、屠體運輸車輛設置溫控保存設施,並推動傳統豬肉販售業者以溫控方式販售生鮮豬肉,以提升國產生鮮豬肉品質及安全。
(2)除落實執行撲滅口蹄疫及防治禽流感等計畫外,並推動沼氣發電,主要作法如提高躉購費率為5元/度、增加發電裝置容量由500kW提升至2,000kW;執行沼泥轉為有機堆肥之使用。
4、推廣友善環境耕作:開辦有機與友善農業環境補貼,擴大友善環境耕作誘因;規劃推動《有機農業法》立法,促進農業友善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
5、農業資源永續利用:透過推行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改善農業缺工及培育新農民,以及推動棲地保護之永續漁業等三大策略,為我國農業永續經營奠定基礎。
6、科技創新強勢出擊:致力省工、節能之自動/智慧化機械設備研發及應用,提升6農業經營效能,穩定優質農產品產銷能力。並發展創新節能循環農業,提高資源再利用價值,開創農業永續經營模式。
(二)建構農業安全體系:確保農產品安全與品質,建立一套消費者可信任且與國際接軌的標章制度
1、提升糧食安全:
(1)大糧倉計畫:選擇非基改作物,包括大豆、玉米等雜糧;建構雜糧代耕體系,發展區域型雜糧烘乾、包裝及理貨中心;以雜糧集團產區為模式,推動契作契銷合作經營;發展雜糧多元加工及行銷。
(2)提高糧食自給率:除透過政策補助調整提高進口替代作物生產外,並藉由食農教育、學校午餐,以需求帶動供給。此外,積極開拓國外市場,加強國際行銷及出口。
2、確保農產品安全:
(1)執行食安五環:落實源頭管理、強化產銷流程安全管理、提升農產品查驗頻率,以及校園食材採用在地標章制度食材。
(2)建立消費者可信任標章制度:有機農產品標章將配合有機農業立法標示;產銷履歷和GLOBAL G.A.P. (全球優良農業規範)接軌;逐漸整合吉園圃、CAS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標章,為一套使消費者可信任的制度。
(三)提升農業行銷能力:加強行銷推廣,促使農業成為獲利、永續發展產業
1、增加農產品內外銷多元通路:建構農產品現代化物流及交易體系,並拓展東協、南亞、紐澳等新興市場,推動新南向農業。另,已於105年12月5日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公司」,將以外銷為導向,強化契作生產、集貨、品管、建立品牌海外行銷等手段來增加臺灣農產品出口。
2、提高農業附加價值:透過整合產銷體系及契約生產,協助農漁畜產品加工設備及設施,建立區域型集貨處理中心,開創六級化產業(即農業生產一級x農業加工二級x行銷三級的產業發展模式)。另,建置區域農產加工場,穩定產銷,並拓展國產農產加工品新市場。
整體預期效益(截至109年底)
(一) 提升糧食自給率達40%。
(二) 增加農業產值約434億元。
(三) 創造就業機會達37萬人次。
(四) 農產品海外新興市場出口占比達57%。
結語
農業為立國之本,推動新農業將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主軸,政府希望透過「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為我國農業轉型發展奠定基礎,強化農業體質與競爭力,打造全民農業新格局,讓台灣農業走向世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永續發展。
|
舊農業 |
新農業 |
---|---|---|
目的 |
供應糧食與維持人類的生存 |
永續發展 |
功能 |
生產導向:農業生產 |
三生導向;生產、生活、生態 |
營運模式 |
產、製、儲、運、銷之零碎的分工型態。 |
透過策略聯盟與網絡化,農畜產業–食品部門集中化與合併,形成完整的產銷供應鏈 |
生產型態 |
勞力密集 |
集團化之農畜產業:規模化及標準化 |
產品差異化 |
低;注重終端零售的商品農業 |
高;強調生產過程的差異化產品(如產銷追溯) |
科技運用 |
多屬人工飼養管理。 |
自動化生產、精準農畜產業、遠端監控、網路行銷。 |
農民特性 |
所得較低、平均年齡較高、教育程度低、農畜場經營規模小、生產大宗物資市場。 |
所得較高、平均年齡較輕、教育程度高、農畜場經營規模大、生產高價值農作物及畜產品。 |
參考資料來源
1、行政院經濟能源農業處105年12月8日「院會議案」訊息發佈:〈強本革新–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a8b93c6d-8234-40aa-b34a-e2b90fdf9fde
2、行政院新聞傳播處105年12月26日「重要政策」訊息發佈:〈強本革新—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a4143f94-8a2e-4a0f-8d66-333c0a7ddfc4
3、新舊農業之比較表,由台糖公司循環經濟小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