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繽紛生活-循環設計案例之學習旅程


6月號 2018 Jun
繽紛生活-循環設計案例之學習旅程
文 / 砂糖事業部  黃彬泓

三合一紙杯是很棒的循環經濟創新設計
 
〈循環設計案例之學習旅程〉以談話性節目的方式呈現並透過DIF網站播出。該節目主持人喬.英格爾斯(Joe Iles)具體地聚焦在談論循環經濟的設計與啟動,並邀請全球知名的兩位循環設計專家賽門.威德默(Simon Widmer)與亞歷山卓.米歇爾勞德(Alexandre Micheloud)分享理念與看法。
 
賽門與亞歷山卓說明在整個循環經濟下,藉由創造產品的服務與系統就是循環設計,其有三個原則,包括(1)再生自然系統(2)廢棄物與污染設計思維(3)產品原料持續使用概念。這是在循環經濟下產生的廢棄物與汙染可使產品與原料繼續利用,或可再生使用的想法,這種設計理念為依據使用者的想法,利用合理的廢棄物或過程中的汙染物作為原料而再利用製造成所需產品,使這些原本所謂的廢棄物或污染不會最後進到海洋或是垃圾掩埋場,亦即將不會有所謂的「廢棄物」產生。尤其現在生活周遭中,各式各樣便利大眾的產品,包括手機、衣物、電腦等,如不將這些物品再利用就可能將會進入垃圾掩埋場,因此非常不環保,也不是循環經濟這種大型的概念,產品最後變成這樣實在令人沮喪。
 
很多設計者已投入在這個循環設計領域中,大家常在討論的像是這個產品下一步應該是要怎麼設計?究竟是直接丟棄進到垃圾場或再重新利用?
 
 
循環設計好範例:兒童皮靴、三合一紙杯、塑膠經濟革新
 
於是兩位專家特地準備三個例子作講解,第一個例子為兒童皮靴,這個靴子不僅僅只是一個鞋子而已,也不只是皮革製造,它是由皮革工廠裁切多餘的皮革製造出的產品,一般而言,裁切多餘的皮革最終將是直接被丟棄,但這個例子是將皮革廠的廢棄皮革製造成新的產品。且此皮革產品可不斷藉由機器拆卸再組裝製造新的皮革產品,尤其小孩子生長快速鞋子一下就不合腳時,除了可給自己的兄弟姊妹穿以外,最常見作法就是丟棄舊鞋並再買新的鞋子,因此,這個例子談論的是一個模式,廢棄的皮革鞋可一直不斷地重複使用。
 
第二個例子為三合一紙杯,這紙杯常見於單一咖啡杯用完後丟棄的物品,藉由這些紙杯以及摺紙技術,將三紙杯合而為一,做出有遮蓋的紙杯,除可防止咖啡溢出外也隔熱,最重要的是將人們常丟棄的紙杯直接再利用。此外,有個關於循環經濟的創新設計競賽,這是有百萬大獎的競賽,共有6位優勝者,他們都有很棒的創意,也許可邀請他們或是透過他們驚人的影片了解他們設計出一些商業模式革新的想法。
 
第三個例子為塑膠經濟革新,為上述競賽中的優勝者設計的小袋子,這種三角形小袋子由海草製成,若壓縮更小就會更便於攜帶,其可食用也可放六個禮拜作堆肥,它可盛裝任何液體在內,包括番茄醬、醋等,這對於某些商業模式將是一個大型的商業革新。但因它的特質不適合在超市販售,也許應該在餐廳或是醫院中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這是一個好的構想設計。
 
亞歷山卓補充說,他們正在尋找人們對於生活產品與生活經驗不同想法,設計師們可做出更好的設計,透過競賽方式找出好的設計思維,所以這其實是一種學習旅程,我們將這些設計資訊、資源放在一起,希望大家可以分享及學習工作原理與了解比賽訊息,並透過自己的專業技能實際測試看看,並報名參加競賽,可透過搜尋「Circular Design Case: Kick-off」,將會有一個有關循環經濟設計的網頁,可讓大家下載及了解此方面的相關資訊,也可了解別人設計的一些構思,所以這是一個學習循環經濟的旅程。
 
賽門表示,想要成為循環經濟的設計師或是學習者,可透過LinkedIn與8,000人相互交流,甚至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網站追蹤相關情報;或是可搜尋「循環經濟指引」,所以這是一種學習旅程的一部分。此外,有興趣參與循環設計的民眾,若得到前三名可獲得循環設計案獎,且可正式獲得一個證明,這對學生的履歷上很有幫助,此外,IDEO等機構將會提供一筆獎金。所以無論各種領域與身分的人,皆歡迎參與此項競賽。
 
 
塑膠產品循環經濟設計大討論
 
接著主持人喬與兩位專家分享有關他自己對於循環經濟設計的想法,喬首先以廢棄瓶子作例子,認為廢瓶可以當作花瓶,賽門認為這樣還不夠,並無法解決花瓶之後的下一步會是如何循環;第二個例子為喬看過報導有某種蟲可以吃塑膠,似乎可解決塑膠瓶問題,亞歷山卓認為這是再次將塑膠返還生態圈中,但這些蟲後續將會如何?塑膠會被蟲消化嗎?而喬坦承還沒研究到這地步。因此,賽門給喬的建議是要思考一個循環,如以上述塑膠瓶為例,應是塑膠瓶從何而來?被蟲吃掉後這些物質是否可以再製造出新的再生產品或能源而達到循環?
 
於是喬舉第三個例子為塑膠瓶製成的上衣,但亞歷山卓認為應該還要思考何種物質可以和塑膠瓶混合製造成上衣,一旦這上衣將要被汰換時,下一步應如何處置,是否回到使用者身上或是可將上衣再拆解成別的物品的原料?
 
喬於是提最後一個想法—水為大家到哪都需要的物質,人們買水並不是要水瓶而是水本身,所以是否有一種辦法可使水在任何地方可以取得以減少不必要的產品生產?並認為如果有的話這是一種文化改變。賽門贊同喬的想法,並說明瞭解人們真正的需求就是重點,循環設計不僅僅只是實際物體的設計,也包含整個產品與系統的互動,故退後觀看整個需求點,可以清楚了解人們的需求而重新設計所需系統。
 
 
思考生產從何而來 將往而去 有助商業循環設計
 
亞歷山卓以循環設計內的幾個問題為例說明,比如蘋果派從生產到製造,中間使用過多少資源?最後又將產生何種物質?以及蘋果派究竟人們用多少原料去獲取而來?這些日常生活的事物值得大家思考。思考這些問題可以幫助自己了解及更深入循環經濟的核心價值,將使自己可更進一步設計出商業循環設計,賽門相信每人每天花個3小時思考這些產品地圖的流向將有助於自己設計循環經濟。
 
亞歷山卓最後補充任何有興趣參與的人,可將自己的提案與想法透過Twitter上傳,搜尋Hashtag為 #thinkdif,並於11/19午夜前完成相關標單的填寫及寄送。然而競賽評分有一些標準,包括設計的商品地圖是否完善,應包括所有可能的利益相關者作連結,透過Twitter主要目的是我們希望更多的設計者可參與其中,可交流互動想法。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