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專題報導-「老東西•真生命」系列:敬物惜福—從修復幾張台糖老籐面椅說起


8月號 2018 Aug
專題報導-「老東西•真生命」系列:敬物惜福—從修復幾張台糖老籐面椅說起
作者/秘書處 張軒豪 陳建龍
 
編按
 
為求資源有效利用,響應台糖公司零廢棄物政策,以及文化資產的活化再生,台糖公司秘書處處長賴才棱指示事務組,於今年5月起,針對各單位的舊傢俱、保險櫃、資料櫃、桌、椅、文物等逐一盤點,對於列為文化資產的傢俱器物,予以重視;對於不列入文化資產存放於倉庫中的桌椅,則予再利用,以達有效管理與運用的目的。
 
在匯整各單位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高雄區處廠長宿舍中的日治時期梳妝枱、一直不斷流浪於各糖廠最後落腳於量販事業部的日治時期鐵製保險櫃以及屏東南州糖廠「鐵人樂團」的樂器等頗具特色,本刊將陸續介紹這些傢俱/器物的故事。
 
至於不列為文化資產清單中的桌椅,秘書處的原則是翻修予以延長使用年限;本期先行介紹秘書處請羅東洋師傅來翻修籐面椅,卻無意間了解台灣籐產業興衰的故事。

 
敬物惜福—從修復幾張台糖老籐面椅說起
 
總管理處有十數張失修的籐面椅,基於重視老東西與資源有效再利用的原則,秘書處決定予以翻修,於是秘書處處長賴才棱指示事務組,請來自斗六的羅清洋師傅南下修理這些籐面椅。
 
羅清洋師傅今年77歲,在斗六開了家「東洋籐椅行」,營業項目除了修籐椅、修籐面外,也有更換現代電腦椅椅輪、椅腳與油壓桿的服務,同時曾修過溪湖、虎尾、蒜頭、花蓮各糖廠的各式椅子,目前帶著男孫在身邊跟著他學修理的功夫,看著羅東洋師傅熟練地去皮、裁修與黏沾新籐面,不禁讚嘆了幾聲,羅東洋卻謙遜地說:「我這做老伙啊工,沒啥啦!」
 
在與他互動的過程中,也無意間了解台灣籐產業興衰。
 
台灣籐業原料進口是從印尼來,據羅東洋表示,早期進口時籐皮一單位只有50元,後來台灣人去印尼設工廠,經過這些年,印尼人學聰明了,開始漲價,「今嘛是800元!」羅東洋說「你看,離你們最近的關廟都無人要做這個(籐業)。」
 
對羅東洋的說法產生了好奇,查了查資料,據台南市文化資產處的網頁資料顯示:
1983年至1987年間,關廟地區因竹製品業不振,故改投入籐業製品,且發展迅速,故而台灣成為全世界籐製品產量最豐富的國家,有「籐業王國」之譽,產品以籐蓆和籐籃為大宗。其後,印尼禁止原藤出口,關廟藤業乃走下坡,近年來,又因中國及東南亞工資低廉,產品相對的以低價進入市場,再加上缺乏設計開發理念,使得籐工藝逐漸沒落。
 
看來,羅清洋師傅所言不虚,也難怪秘書處必須請他遠從斗六而來修理這些籐面椅。

藤椅翻修達人-羅清洋師傅
  
雖說這十來張的籐面椅毫不起眼,素樸無味,但秘書處予以翻修,卻無意間延緩了籐面修理技術消失的時間以及延長了籐面椅的使用年限,這些籐面椅更成了台灣在80年代曾是「籐業王國」的活見證。
 
台糖的文化是惜情,不僅對人,對物也一樣。
 
著有《祖父的六抽小櫃:與台灣老東西相處的真實感動》的作者楊凱麟在其自序中說:「老東西顯現的是現代台灣人所不認識的另一種生命質地,更為質樸、歡喜,更為豐饒,也更貼近真實生命本身。生活於老東西之間使人懂得對週遭事物有更細心與嚴謹的對待,對老東西的尊重與疼惜或許正是「慢活」的物質基礎,是對自已對身處世界的用心。」
 
藉由修復這些台糖老東西並予再生,展現的是對昔日台糖的感情與用心;而台糖公司同仁使用這些再生後的老東西,傳承的是敬物惜福、謙遜與感恩的精神,這在強調「用後即棄」的短線邏輯的消費社會裏更顯得彌足珍貴。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

專題報導

糖情outlook

業務特寫

主編精選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