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糖情Outlook-《糖鐵文化足跡》與《顆粒•刻歷》刻畫臺灣糖業歷史記憶


3月號 2020 Mar
糖情Outlook-《糖鐵文化足跡》與《顆粒•刻歷》刻畫臺灣糖業歷史記憶
《顆粒•刻歷》刻畫臺灣糖業歷史記憶手札

文/圖 土地開發處
 
文化猶如灌溉泉源,昇華氣質、寬廣視野,也作為身分識別,構建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糖業作為表彰臺灣產業進程的「工業遺產」,形塑出以糖廠為核心而深根而開枝散葉的「糖業文化」,其貫穿台糖公司也延伸至臺灣社會,它在流逝的歲月裡撥下種子,從此發芽茁壯、盤根錯節,曾經走過產業更新而枯萎,卻又在一次次細心澆灌下,延續生命力進而重獲新生。
甫於2019年底,台糖相繼出版手札與專書:《糖鐵文化足跡手札》、與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以下簡稱檔管局)合作發行,由該局策劃的《顆粒‧刻歷:刻劃臺灣糖業歷史的記憶》。這次出版標誌著「糖業文化」的再深化,我們不再僅是注重有形價值,更願意梳理糖業記憶,開拓具體而微的視角,以「檔案」與「圖文手札」串起糖業的無限想像。


挖掘各地的糖鐵駛跡-帶上手札收藏屬於你的「甜秘密」


《糖鐵文化足跡手札》將鏡頭聚焦「糖鐵」,並融合筆記本用途,以生活化之姿貼近民眾。捕捉臺灣乃至海外的糖鐵瑰寶,冀望以此為旅行指南,引領讀者重溫五分仔車的閒趣,走訪糖鐵駛過所遺留的鑿痕,凝視老照片的糖鐵演變,也為各界及台糖在糖鐵保存領域裡,每個不遺餘力的瞬間留下見證。
手札共有5個章節:首章「來去坐五分車-踏上甜蜜旅程」,宛如踩點祕笈,導覽台糖目前仍營運的5條載客路線:溪湖糖業鐵道文化園區、蒜頭蔗埕文化園區、新營鐵道文化園區、烏樹林休閒園區及橋頭糖業博物館-高雄花卉農園中心。次章「糖廠鐵道點‧線‧面」網羅各地糖鐵風采,像是虎尾同心公園展陳的11號蒸汽機車,其為台糖目前唯一保存的1067mm軌距機車,以發現每處珍藏的「甜秘密」。
第三章「回首糖鐵足跡」以老照片重建糖鐵發展,遙想運蔗盛況,看著反共抗俄宣傳列車照,則彷彿身經一觸即發的冷戰時代;「糖鐵文化傳承與創意再利用」呈現修復、技術傳承及推廣過程;最後,「臺灣糖鐵․國際情誼」回顧與國際接軌的活動,並收錄機車頭於各國展示或動態保存的經典照片。
手札亦結合集章活動,讓讀者憑手札搭五分仔車,可以集章、兌換冰淇淋,還可享購票折扣,這不僅具有集客及回饋讀者作用,也是一次小型文化路徑串聯的嘗試,作為未來臺灣糖業文化旅行主題路徑的想像藍本,而整本皆採中英文對照,更有益於糖鐵擴展至國際層次的文化交流。
百年以前駛來的五分車,往遠方飄去的裊裊黑煙,伴隨糖鐵路線拓展而開的,曾是偌大的糖業發展,也是一段段交織而成的甜蜜故事。希望手札能激起探索糖鐵的陣陣漣漪,不論是延續與糖鐵的羈絆,或是開啟與糖鐵的初次相遇,皆能滿載而歸,自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外收穫。


翻閱81件精選「檔案」 穿越臺灣糖業的1940至1980年代


檔管局於2019年擇定以「糖業」為主題,邀請台糖公司合辦「甜蜜時光─臺灣糖業檔案特展」,集結81件橫跨1940至1980年代的「糖業檔案」首次公開展示,以五大單元「臺灣糖業的再出發」、「半農半工的製糖業」、「火紅的民營赤糖業」、「穿鄉越鎮的五分車」及「從外銷日本到全球」策展,並編輯成冊出版《顆粒‧刻歷:刻劃臺灣糖業歷史的記憶》。
初次拿到專書,便因細緻的紙質觸感及別出心裁的巧思,感到蔚為驚喜,像是掃描書裡的二維條碼(QR Code),可聆聽21件「檔案」背後蘊含的故事:1946年從上海到基隆的船票,響起員工離鄉背井前來臺灣赴任的緣由;從糖鐵制服圖,娓娓道來糖鐵員工服與警察制服的區別之處。翻開書後更有蜂擁而至的收穫,這些「檔案」猶如歲月洪流的印記,為篳路藍縷的歷程而紀念,也有助於瞭解二戰後臺灣糖業從整頓到開創的旅途。
而書裡不乏彌足珍貴的「檔案」值得賞讀:1946年徵用日籍技術人員的會議紀錄,由時任國防部部長的白崇禧先生擔任主席,並議定徵用原則,看出產業技術在臺日交接之際的因應措施;1946年「台灣糖工場一覽表」羅列各廠房的製糖法、資本額及戰損情況,實為戰後重整期的調查工作;而寫於1947年,員工邢鴻乾向《台糖通訊》編輯組提供建言的書信,則體現通訊創刊初期獲得的反饋。
此外,1949年臺南市參議會大會議案,提及台糖於戰後尚未能脫離日治時代壓榨蔗農的手段,故研商要求糖業公司改善;1949年10月臺灣區生產事業委員會簽呈,撰述因種蔗意願低迷,決議提高植蔗獎勵金,皆呈現當時種蔗的決策。另1946年中華日報書信載明,派報由臺鐵沿線分送各站後,請糖鐵協助再分送至鄉鎮糖鐵車站;1979年台糖公司函:因應年節北港朝天宮的進香人潮,加開嘉義線班次,都顯見糖鐵之於在地交通的易達性與重要性。
本專書系統性編排81件「糖業檔案」,刻劃出近半世紀的糖業記憶,循序漸進的章節,輔以數件趣味性及常民性的「檔案」,讓人閱讀時能置入自身的生命經驗而有深層迴響,推薦大家翻開書一同掉入時光秘境,穿越臺灣糖業的1940至1980年代。


保存「工業遺產」的再思考,承先啟後-駛向新的里程碑


糖業身為臺灣現代化工業的先行者,有其豐沛的產業文化價值,更觸及工業革命所衍伸的勞動、階級及環境議題,將其置於世界史脈絡,亦能體現「被殖民」與「現代化」之間的辯證關係。現階段「糖業文化」的保存,已從有形延伸至無形,但尚未跳脫「再現(Representation)」過去的框架,易流於中心化的知識論述,一致性推崇達成豐功偉業的歷程,缺乏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所強調的批判性質疑與反思。
近期發表於新媒體「故事StoryStudio」的文章談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常設展更名,這是一個值得參照的範例:2019年底,博物館將常設展名稱「黃金時代的荷蘭人(Dutch of the Golden Age)」改為「十七世紀的集體肖像(Group Portraits of the 17th century)」,可視為對於國力鼎盛、版圖擴張時代的再審視,重新以更中性與包容的觀點進行論述。
著名人類學家葛茲(Clifford Geertz)提倡「文化視為文本(Text)」,盡可能去作多聲的詮釋。期待未來糖業文資的著墨能有所突破,不為榮耀光景,也不是流於鄉愁的憑弔,而是以宏觀視野回到自身脈絡,解讀糖業的前世今生,並重視範疇裡的邊緣族群,包含農民、底層勞工、眷屬,甚至是殖民結構之於糖業的影響等,讓退役後的「工業遺產」以新生姿態重返當代社會。
這次專書及手札的發行,實為台糖公司保存與活化再利用「糖業文化」的燦爛結晶,具有單點擴及面狀整合的意圖,期許這班「工業遺產」保存列車,承先啟後,串聯各界鍥而不捨的努力,駛向新的里程碑,讓「糖業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他的甜蜜往事

業務特寫

專題報導

糖情Outlook

專欄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