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編輯室報告-愛與使命,田野猶見糖鐵


10月號 2020 Oct
編輯室報告-愛與使命,田野猶見糖鐵
文/編輯部
 
臺灣第一條製糖鐵路誕生於明治40年(1907年),由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建於橋仔頭糖業所(今橋頭糖廠);明治42年(1909年),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建新營到鹽水港(今鹽水)的製糖鐵路(8.4公里)並首次提供旅客搭便車服務,其後臺灣各地紛紛跟著興建製糖鐵路,形式上大多為官營縱貫線鐵路的支線路段1
 
臺灣光復後,台糖公司接收日本、臺灣、明治及鹽水港四大糖業株式會社的資產,然而因各製糖株式會社是各自經營,其糖鐵設備及管理雖然相似,但標準不一,於是政府制訂各項規章並頒布糖鐵標準圖,開始統一各種標準,讓管理上軌道。
 
統一後的糖鐵,依性質區分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專用線,分布於鄉間原料區域,專供糖廠製糖期間運輸之用。二是營業總線,貫穿於人口較密、物產較豐富之地區,對地方與社會的經濟繁榮多有貢獻;當時,大部分的人皆利用五分車通勤、通學,或轉搭臺鐵、公路局(後改為臺汽)、民營客運巴士,或運送農產品、貨物、郵件等。三是國防類,即連接貫通各糖鐵的「南北平行預備線」,這三類的糖鐵肩負臺灣經濟、交通、國防三大任務,然而隨著糖業的式微,1982(民71)年,結束載客營運線業務後,走過百年歲月的糖鐵也跟著沒落。
 
糖鐵雖然沒落了,但從本期的封面故事「鐵道迷,迷什麼」,卻可感受到撰文的先進與前輩們對糖鐵的熱愛,而其對本公司的諸多建議則透露出他們的殷切期盼,著實令人感動。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自2001(民90)年始至今,台糖公司已陸續修復各類機關車與復駛,如勝利號汽油客車、152巡道車、346、370與650蒸汽機車等,同時更致力於糖鐵文化教育扎根,自2007(民96)起每年於溪湖糖業鐵道文化園區舉辦糖鐵文化節活動;除此之外,2019(民108)年台糖公司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合作辦理蒸汽機車司機培訓計畫,傳授糖鐵駕駛與維修技術。
 
臺灣的糖鐵,有著訴不盡的美麗與哀愁,然而對於糖鐵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台糖公司向來責無旁貸,我們期許以臺灣為起點建構交流網路,讓糖鐵文化開枝散葉;希望讀者透過這期的封面故事,對糖鐵產生興趣,至於已是糖鐵迷的讀者,則可從同好的經驗分享中找到共鳴的喜悅。


1《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從臺灣、朝鮮、滿州、樺太到南洋群島》, 小牟田哲彥 著,李彥樺 譯,第47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109,初版一刷。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

糖情Outlook

業務特寫

專題報導

專欄

資訊補給站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