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封面故事—來市集、挖寶趣!-第1章|市集的演變—逛熱鬧、看門道 淺談創意市集的演變與發展


3月號 2022 Mar
封面故事—來市集、挖寶趣!-第1章|市集的演變—逛熱鬧、看門道 淺談創意市集的演變與發展

完善規劃的市集場地,呈現出設計感▲位於台東市區鐵花新聚落的新型態食農市集—微光集。

文、圖/露西

「市集」是如何開始的呢?真要溯源的話,應該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慢慢就會有市集的產生。北宋畫家張擇端於《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街市場景,應該是大家印象中最知名的市集樣貌了。早期的市集屬於鄉村地區居民的買賣活動,主要買賣的貨品大多是生活所需,而買賣雙方都為附近村民,外來商客次之。漸漸地隨著買賣規模的擴大與趕集人數的增加,便形成了週期性開市的市集。

一般提到市集大多馬上聯想到傳統市場或夜市型態,但從2005年開始,臺灣出現一股由年輕人主導策畫的「創意市集」風潮,現場活動氣氛與販售的商品展現出不同於傳統市集的執行創意及商業運作,豐富且充滿個人獨特風格的內容,每每吸引各種領域的年輕創作者及各層級的消費族群參與,逛市集猶如參加一場波希米亞式的嘉年華般,隨興自由且不受拘束的買賣方式,攤主與顧客之間的互動交流,遊走市集慢慢閒逛尋找自己喜歡的物件,在熱鬧的氛圍中享受一種尋寶的樂趣。

關於創意市集的起源並沒有標準答案,有人認為與17世紀在英國倫敦販售藝術品或時尚物件的市集有關,也有人認為源自國外的跳蚤市場。而回溯臺灣的創意市集可以在2002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美術節藝術市集」活動中看到雛型,2004年由臺北教育大學及南海藝廊主辦策畫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推出以舊書攤為特色的市集活動開始,接著2005年7月,被稱為臺灣第一個原創市集的「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從一些年輕人手中誕生,這個結合了手作商品、音樂表演及露天電影院等活動,透過網路宣傳及朋友間的口耳相傳,舉辦期間吸引了超過上萬年輕人與藝術家參與其中,也順勢建立起創意市集的好口碑。接下來的2006年8月,誠品書店於臺北敦南誠品與新光大樓戶外廣場,舉辦了主題為「一卡皮箱SHOW自己」的創意市集活動,從上百位的應徵者徵選出30位創作者將自己的作品裝在行李箱內展示販售,攤位分別以不同皮箱搭配裝置,呈現每個攤位與產品的獨特與美感,並固定大約兩週或一個月的時間舉辦一次。漸漸地,隨之而來的創意市集風潮於焉展開,各地民間團體及公單位紛紛投入市集活動行列。時至今日,全臺幾乎每週都有市集場次開辦,越來越多的市集活動也提供了人們另一種的假日休閒去處。

綜觀來說,臺灣最初發展創意市集大概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活化社區與形塑地方特色為目的,例如臺北「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和「西門町紅樓創意市集」。這類市集通常是在已逐漸沒落但卻蘊藏豐富的當地文化特色及背景的地區,希望藉由結合它的舉辦再次帶動地方文化興起及活絡;另一種是由公司企業或創意團體主辦的市集,例如前面提及的誠品敦南「一卡皮箱 SHOW 自己」及「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以及近來年年口碑爆棚的「簡單生活節」、臺南「森山市集」等,這類市集活動基於不同的理念與規劃,產生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因此主辦單位除了市集原有的基礎調性之外,大多還會結合其他活動例如演唱會、主題講座、創意工坊等等,也因此呈現出各種不同型態、各具特色的市集。

隨著市集生態的蓬勃發展,各式各樣的主題也漸漸被規劃出來,除了以標榜自行設計、展現獨特手作美感的創意市集外,像是農產品市集、童玩市集、甜點市集、咖啡市集、各種節日主題市集(萬聖節、聖誕節、情人節等)也同時應運而生,而國內許多年輕的創作者受日本市集文化以及職人精神的影響,希望藉由透過市集來展現其手工技能與藝術,於是嘗試職人的創業精神,開啟了另一種「擺攤」人生。但是當我們在逛市集的同時也不免好奇,這些沒有固定時間場所的市集活動是如何運作的?年輕創作者或是店家靠著市集擺攤能營生嗎?創意市集與消費者之間如何產生連結?

首先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市集的運作方式:早期市集活動大多找專業團隊來規劃與承辦。例如某單位想要舉辦音樂季或主題活動,為了讓內容更為豐富,便找來專辦市集的公司團隊來合作,洽談成功的團隊簽約後,便要負責募集適合活動主題的相關品牌者在活動期間來擺攤,並且承包市集的軟硬體設備;而對於品牌者或創作者來說,到市集擺攤門檻低且不用花高額成本,工作時間及靈活度比起進入百貨通路或租間實體店面,相較起來效益更高,這也致使許多年輕創作者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將市集擺攤當成創業的開端。這樣的操作為臺灣創意產業帶來新的自由與活力,也漸漸成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而策劃市集的團隊等同是這條產業鏈的中間人,累積了足夠經驗之後,開始承辦大大小小的商業活動。

慢慢的,市集活動在頻繁舉辦之後,大家逛市集的經驗多了,想法也多元化,也發現不一定每次都需要大場地、大活動,只要有好創意及好商品甚至揪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或同好,專業相挺也能辦成一個具有特色的市集。因此許多年輕創業者便試著在假日或節慶,邀集三五異業好友、同行一起承租小空間或集結附近店家聯合舉辦市集,然後自訂主題、內容策劃、場地租借與洽談、媒體行銷宣傳等全由自己包辦,展現友情相挺的團結熱情。雖然整場活動執行後可能是熱鬧有餘但商業成果不如預期,卻也成為近年來另一種省錢的行銷方式。

逛市集除了可以發現新奇有趣的商品、感受不同主題帶來的市集風貌,跟攤主之間來點閒聊互動也是有趣的部份。許多人對於那些跟著市集到處擺攤的年輕人感到納悶:這樣的遊牧生活能維生嗎?但好像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創作者選擇投入這樣的擺攤行列。一位經驗豐富的市集籌備人給出答案:「對於這些選擇把擺攤當成職業的人來說,情感認同是他們最大的目的與收獲,這些創作者在與消費者面對面交流當中得到歸屬感。」因此不管是專職或兼職的攤主,幾乎都有共同的理念:「不在乎錢賺的多或少,在乎的是有沒有在擺攤生活中獲得自我認同。」相較之下,以往的傳統市集多屬單純的交易買賣,而今的創意市集演變成可在市集買東西、認識朋友或找尋靈感、進一步談異業合作及挖掘創意人才,而市集如今越來越受到民眾喜愛,成為感受不同生活魅力的所在。

創意市集從早期以臺北為活動密集核心,經過多年的播種耕耘以及翻轉演變,如今已是雨後春筍、百花盛開,每到假日便有各種不同類型的主題市集在各地舉行,吸引無數的創作者與愛好者共同參與。逛市集不單只是單純買賣,更像是來到生活理念的實踐所,在不同的市集可以認識擁有獨特風格的攤主、會發現觸動心靈的新舊事物、購得產地小農直送的當季蔬果,或者只是留下美好的節慶市集回憶。這麼多的市集活動,相信只要親身參與過一次,便會對現場的生命力與創造性留下深刻的感受,從此愛上逛市集的樂趣。



編輯室報告

封面故事—來市集、挖寶趣!

業務特寫

糖情Outlook

資訊補給站

專欄

專題報導

繽紛生活

  • 買東西
  • 找據點
  • 會員區
  • 住台糖
  • fb分享
回到最上方